摘 要: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鮮活的思想,是指導實踐和生活的普遍規律和科學。讓更多的人掌握和利用這一思想理論就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課堂教學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途徑。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要途徑,通過對教學模式、教材內容以及隱性課堂功能的發揮,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223-02
近年來,黨中央不斷強調要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地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從書本到頭腦、從文字到活動、從抽象到具體,從理論到實現的過程,讓馬克思主義被群眾所掌握和運用,更好地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作用。課堂教學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渠道,所以我們必須利用我們的教學資源、課堂環境等有利的資源和載體,在課堂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用無產階級自己的思想體系、理論旗幟教育與武裝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正確認識世界、能動改造世界、自覺為自身利益奮斗的一種教育實踐,一種社會活動,一種意識形態[1]。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其歷史必然性,因為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活的思想,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指導人的活動,具有指導實踐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最終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實現大眾化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
(一)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思想
我們今天所說的馬克思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馬克思主義是指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思想理論體系,廣義的馬克思主義還包括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各個國家、民族和馬克思主義學者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自從創立之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理論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他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以及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轉換,不斷地發生新的變化,注入新的思想和理論。經歷了幾百年的變遷,馬克思主義沒有被時代淘汰,而是得到了不斷的完善和豐富的發展。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19世紀中期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自由競爭和大工業發展的時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新的問題的出現,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列寧根據當時的條件做出了新的理論和研究。后來,馬克思主義由李大釗傳入中國,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共領導人先后從實際出發,根據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以及中國社會發展建設的需要,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不斷地創新發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西歐到俄國,再到中國乃至全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鮮活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的,與時俱進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所以我們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讓更多的人民群眾掌握這一原理,通過自己的認識和實踐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新的補充和完善,豐富和充實,讓這一理論永葆生機和活力。
(二)馬克思主義思想具有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不是書本上僵硬的死文字、頭腦中教條的死文字,它的最終目的不是要著一本束之高閣、人人頂禮膜拜的神秘經卷,而是要最終用它的思想、它的理論指導群眾、指導無產階級發動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實現無產階級專政,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這就注定它的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實踐性。馬克思主義理論要首先從書架上走下來,走到人民群眾的手中,然后人民群眾能夠將這門理論運用,就像是使用他們手中的勞動工具那樣熟練掌握、科學運用,最終能夠運用它實現自由和解放以及全面發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主體。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真理,是開放的學說,理論的生命力在于與實踐的結合[2]。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把實踐環節和理論環節相結合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付諸實踐的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為了更好地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我們必須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群眾,讓群眾能夠自覺應用這一思想解決實際問題就體現了實踐性。馬克思主義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我們的課堂教學,這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最主要、最快捷、最容易被接受和掌握的途徑。學生是祖國和社會將來的希望和棟梁,他們如果能很好地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將來這些學生走向社會走到各行各業,也會把馬克思主義帶到那里更好地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以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要求。在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必須要強調人的力量和作用,所以黨在各項路線方針政策中多次反復地強調要貫徹落實群眾路線,要開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在延安整風運動時期就是一個曾經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高潮。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我們當前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基礎。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和恩格斯就設想在未來社會人們可以自由地從事各種勞動,勞動在未來社會不再是謀生和生存的手段而是人們的需要。人們也不是像現在這樣每天從事同一種工作日復一日地反復重演,而是可以自由隨意地工作,上午打獵,下午捕魚,晚上可以開會聊天,實現人類真正的自由不被人和生活所需而束縛。如何實現這樣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圖景呢?這就需要先讓人們具有自由而全面的思想和理論,在頭腦中有了正確的理論思想指導,用正確的思想指導實踐,使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正確的方向,才能最終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換言之,人們要實現最終的自由和解放,就要先掌握這樣的理論思想來指導實踐,這就需要通過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來實現。
所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具有其歷史必然性的,是由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實踐性和最終目的決定的。
二、課堂教學中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
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人民群眾,被人民群眾所掌握,課堂教學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好的途徑,我們應該充分地利用我們的課堂教學簡單易懂地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進,有利于接受和理解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多數學生的反應是枯燥乏味、生澀難懂,抽象而不具體、不生動,這對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教學模式上我們應該不斷地創新和改進,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學應該堅持化繁為簡、化生為熟、化抽象為具體的原則,設計多種教學模式。如獲得概念式教學模式,通過在教學中加強對概念的理解,自由形成概念,幫助學生記憶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概念也可以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引發學生的興趣,自由主動地思考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相關問題,帶著自己的疑問和觀點來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從而達到能夠掌握和運用的教學目標。更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教學模式來模擬當時的環境和時代背景以及人物故事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加強認識的作用。這種教學模式是心理學家謝福特倡導的教學模式,是在一個模擬的情況下,以社會互動作為教學目的或教學手段。學生扮演某種角色的情感、態度及行為等,并通過交流讓學生運用掌握技能[3]。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理解加深印象,特別是應用在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中,更能引發學生的興趣。總之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要不斷地創新,有新意、有色彩、科學豐富,這樣才能更好地使學生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也能幫助學生在課后實踐,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二)課堂教學教材的再組和融合,有利于掌握和運用促進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我們的教材多數是按部就班的理論和講述,多年來沒有更新和變化,顯得死氣沉沉,僵化教條,并不太符合今天與時俱進的需要和時代精神。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已有的教材靈活運用,進行再組和融合,使馬列教材更符合當今世界的潮流和學生的需要,便于他們思維的接受和理解掌握。在教材內容的組合和融合上要注意時代性和成果性。時代性,即我們需要把教材中的理論與當今世界相結合,把原理落實到實際的生活中,將原來與實際的國內國際情況相結合,在課堂中將理論問題展現和轉化為實際的用來解決實踐性的問題。
(三)課堂教學中發揮隱性課堂功能,有利于知識的滲透加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隱性課程,即杰克遜于1968年在《教室生活》一書中首次提出“潛課程”,它是相對于傳統理論中的學校“課程”或顯性課程、正規課程而提出的一個學術概念,是對學校課程的拓展延伸[4]。
我們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和宣傳不僅僅是停留在馬列課程中,在其他學科的課堂教學中都可以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滲透。因為馬克思主義不僅是無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同時也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所以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中的隱性課程功能,發揮它的作用,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普遍規律性,與各個學科相結合,使學生能夠把整個課程構建成知識網絡,自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實現學科中的馬克思主義的運用,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體、由深到淺、由書本到實踐,被廣大人民群眾掌握的過程。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教育教學的優勢,通過在教學、教材、教法上的資源開發與利用,使學生自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掌握運用并且能夠付諸實踐,用科學的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參考文獻:
[1]侯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與規律性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張世飛.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經驗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3]張曉峰.課堂教學設計[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4]李遼寧.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