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文寫作是高校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畢業生必備的工作能力。但從目前來看,應用文寫作教學卻處于一種領導不愿開、教師不好教、學生不愛學的尷尬地位。為使應用文寫作課擺脫邊緣化狀態,應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始終以學生就業需求為綱,為學生未來職業生涯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應用文寫作;就業;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236-02
應用文是指人們在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形成的具有慣用格式的實用性文體。在當今的社會中,幾乎是無處不在,無人不用。對于大學生而言,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校長約翰·亨里斯所說:“大學生能力的培養,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寫作能力的培養,能寫好現代應用文是大學生基本的能力與素質要求。”[1]但從目前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來看,很多大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不強,其基本的職業技能缺失。這一現狀也折射出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如何建設應用文寫作課程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應用文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位置邊緣化
由于應用文寫作課不是專業課,在各大高校舉起重專業技能的大旗下,很顯然,培養基本能力的寫作課難登“大雅之堂”,遭受專業課的排擠,處于邊緣化狀態,很難得到重視。尤其是很多理工科院校的很多專業都沒有開設這門課程,有的雖然開設了,也只是“大學語文”中的一章,處于附屬地位。嚴重壓縮的內容,既讓教師無法使講授系統全面,也使學生對應用文寫作認識不夠。這樣的課程設置,導致學生基本能力的培養漸漸被弱化。因此,改善應用文寫作的課程地位已是勢在必行。
(二)教材內容陳舊、雷同
近幾年,應用文寫作教材以雨后春筍般速度出版發行,可謂五花八門。但若想挑選一本能較好與專業相結合、有針對性的教材,卻難覓芳蹤。仔細比較后就會發現,第一,教材體例雷同。多數教材往往先講述應用文概念、特點、種類,然后是寫法及寫作要求,最后是例文、練習。這種編輯方式千篇一律,如一條紅線貫穿于學生的整個應用文寫作過程中,顯得刻板教條,容易引起學生的“審美疲勞”。第二,教材內容陳舊。教材中很多例文還是八九十年代的,沒有緊跟時代步伐,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陳舊的例文不但無法激起學生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反而讓學生更加不重視這門課。第三,大多數教材為通用教材,且教材內容繁多,多數都在40多種,多者則達60余種,往往讓人有一種掛一漏萬之感,供專業所需的教材則是鳳毛麟角,離專業實際應用較遠。同時,眾多的文種與較少的課時也難以匹配,很多文種也只能是一帶而過。
(三)教學方法單一、俗套
應用文寫作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工具課,它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應用文寫作這種“本領”,讓“本領”在實踐中得以熟練運用。但是,多年來應用文寫作教學卻沒有找到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僅僅只是一種程式化的模式,按照教材體例講授,即講理論——學范文——寫作練習——作文講評,這樣的教學模式與學生喜歡求新求變的心理背道而馳,沒有新穎性和拓展性,難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八股式的講授必然致使整個教學過程僵化,使課堂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學生依然下筆困難,寫作水平沒有得到提高。
(四)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不高
由于這門學科是年輕的學科,我國還沒有應用文寫作教師的專業人才培養或培訓體系,因而講授應用文寫作的教師絕大多數都是來自漢語言文學專業或相關專業,從事基礎寫作或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工作,科班出身的專業應用文寫作教師很少。這些教師雖然有一定的寫作基礎,但往往實踐經驗不足,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對與專業距離較遠的如法律文書、經濟文書等文種的講授,則難以深入挖掘,有些力不從心。
(五)學生認識存在偏頗
目前很多高校都將應用文寫作設置為全校的公共課,采取“大班”集中授課制。相對于專業課的小班授課模式,學生會喜歡、重視“小灶”,而排斥、輕視“大鍋飯”。在他們心中,專業課才是最重要的,公共課沒有用,上公共課只不過是為了拿到必要的學分而已。部分學生還覺得反正是母語寫作,而且很多內容在中學階段已經學過,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了解一下格式就可以寫;而有些內容則與我無關,學無所用。這些因素最后導致學生學得沒勁,上課往往消極倦怠,練習寫作時也是按范文依葫蘆畫瓢,不愿為此真正投入精力,應付心理較強。
二、對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幾點思考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現代社會的激烈競爭要求他們必須掌握現代辦公的基本寫作技能。在普通民辦高校教育中,學生要求課堂知識實用,走出校門后即可使用;學生要求課堂改革緊扣時代脈搏,教學形式靈活多樣等。這些無不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工作”為導向,進行教學內容、方法、評價方式等的改革,讓學生感覺學有所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圍繞學生就業需求選擇教學內容
應用文寫作的教學目標應以為學生今后的實際工作奠定堅實基礎為要義,教學內容與時代和社會要接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當代大學生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的應用文文種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就要求應用文寫作課程教學內容也應做出相應的調整。應打破傳統的文種分類模式,建立以職業崗位為需求的教學內容新格局。如物流專業的學生可重點學習市場調查報告、市場預測報告、合同、意向書、委托書、策劃書、報關文件等文種;財經類專業的學生重點可學習審計報告、經濟活動分析報告、可行性分析報告、資產評估報告、合同、訴訟書等文種;市場營銷專業學生可重點學習商業廣告、產品說明書、營銷策劃方案、協議書、意向書等;文秘、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可重點學習行政公文、事務文書、禮儀文書等。減少那些與專業相關度不高的文種的講授,如一般的書信、借條、請柬等,這些文種較為簡單,可讓學生到網上自學。
(二)以職業行動為導向選擇教學方法
教育家杜威認為:教學應遵循學生本能以及獲得經驗的途徑為學生創設工作、做事的環境[2]。應用文寫作課較強的實踐性必然更加需求其教學中的“真實情境”,而將學生帶入到未來的工作環境中去,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真正地讓學生意識到本門課程不是一個裝飾品,而是能夠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一個砝碼。當然,要給學生這碗水前,教師也應該提前充電,盡可能到一些企事業單位去實踐,積累寫作經驗。熟悉學校的專業領域和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與專業老師探討,為每個專業量身定制其講授內容。如根據秘書、文員最經常遇到的“開會”工作進行情景模擬,練習在這一具體工作中可能涉及的各個文種,熟悉工作的流程。“開會”之前需要寫通知、講話稿,會中需要寫會議記錄,同時還可以編發會議簡報,會議后期制作會議紀要。讓學生感受選取不同時期的不同角色,感受每個角色的任務屬性,記憶每個文種的寫作環境。再如法律文書的寫作,設置法學專業的學校多有模擬法庭,可先讓學生課前觀看類似中央電視臺12頻道的“庭審現場”類的節目,對訴訟案件的審理流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然后選取一些相對簡單的民事糾紛案例,由學生分飾法官、原告、被告等,這樣就引出了起訴書、答辯書、上訴書或再審申請書的寫作,情景的模擬能夠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更加主動地融入課堂的學習中來。
(三)圍繞檢驗實踐能力建立多元考核模式
考試是衡量教學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現行的應用文寫作考試雖已從古老的、記憶知識點式的考試中解放出來,但依然是戴著“鐐銬”跳舞。設置的寫作題目往往較為生硬,如“寫一篇個人總結”,沒有更多的情景設置。平時的作業、測驗亦是可以在書上范文的基礎之上,依葫蘆畫瓢即可。這樣粗線條的考核形式,必然會使學生心生輕視之感,認為課上無須用心學習,考試之前看看教材就可以了。如此,教學效果便無從談起。對此,我們應建立以檢驗實踐能力為主的多元評價體系。首先,可以提高平時成績比重,改變與多數理論課相同的重考試、輕平時的7:3比重,變為5:5,或者更高,讓學生更加重視平時的學習。在平時成績的裁定中,除了常規的出勤、課堂提問外,應注重對學生實踐積累的考評,即課外表現,如為學校社團活動撰寫啟事、通知等材料,參加征文、演講比賽,向校報、校廣播站投稿等,也就是說只要積極參與寫作實踐,就可獲得加分。同時,在測驗、課后作業及期末考試中,應多出結合實踐的應用型題目,所設情景應貼近學生實際,注意材料的時代性,鍛煉學生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結合實踐經驗進行寫作。總之,一切檢驗都應盡量以檢驗學生實踐能力為宗旨,真正實現學以致用。
綜上所述,應用文種類繁多,而多數教材又是大眾化模式,內容是七分相像,無明顯的專業之別。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套內容講授所有專業,實行“一刀切”,而需結合各個專業所需,從為學生職業生涯服務的角度選擇講授文種,實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充分認識到應用文寫作的重要性,走出“無用論”的誤區,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提高。學生愿意學,教師才樂于教,從而從根本上提高應用文寫作教學的質量。現在應用文寫作已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重視,地位也在逐步提升,但與其應有的地位之間仍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仍需我們不斷地改革與探索來縮短,實現它真正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周寶萍,劉生華.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以應用文寫作為例[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49-52.
[2]丁雪昭.高職應用文寫作課程實踐教學的現狀與創新[J].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99-100.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