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高校學生工作內涵建設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工作質量和效益,提升學生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的貢獻率,是學生工作的當務之急。管理有三種境界,底層次管理是人管人,中層次管理是制度管人,高層次管理是文化管人。高校學生工作作為一種教育、管理、服務、引導、發展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實現其高層次建設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是加強文化建設。
關鍵詞:學生工作;文化建設;輔導員;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246-03
近年來,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的部署下,各地各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制定實施方案,高校學生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越來越受到高校的重視,育人功能凸顯。在看到工作成效的同時,我們也看到高校學生工作在內涵建設和發展上與《意見》的要求,與高校師生的期待,還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強高校學生工作內涵建設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工作質量和效益,提升學生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工作中的貢獻率,是學生工作的當務之急。管理有三種境界,底層次管理是人管人,中層次管理是制度管人,高層次管理是文化管人[1]。高校學生工作作為一種教育、管理、服務、引導、發展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實現其高層次建設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是加強文化建設。
一、高校學生工作文化的內涵
文化是一個群體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以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高校學生工作文化是高校學生工作隊伍作為一個特殊的文化群體,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積淀凝練形成的工作理念、價值追求、思想作風、行為模式、工作制度等的總和,它既對學生工作者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產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影響,更對受教育者產生感染、熏陶、引導、示范、教育的作用[2]。當學生工作者從文化的視角審視、思考學生工作時,就不會為紛繁復雜的日常事務性工作所困,擺脫被邊緣化、超級保姆、救火隊等角色困惑,從而更真切地感受到學生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建立職業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二、高校學生工作文化的功能
1.凝聚功能
一個國家、民族、單位的文化對其內部都有一種或大或小的向心力、凝聚力,優秀的文化會將其內部各成員凝集起來,團結協作,形成堅不可摧的力量。學生工作文化同樣具有這樣的凝聚功能。學生工作者因同樣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責任和使命擔當,在工作中相互團結合作,為實現培養人這樣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工作,從而產生對學生工作的自豪感、使命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表現出強大的團隊精神。
2.育人功能
有史以來文化就成為育人的重要手段,育人是文化的內在功能之一。學生在校期間接觸最多、受影響最深的人無外乎輔導員和班主任,他們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行為模式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極為深刻的影響。“一批好的教師能造就一所好的學校,一名好的輔導員可能影響一群學生的未來”。教育部原副部長張保慶回憶說:“從我的經歷來說,大學輔導員對我生活上、政治上的影響和關懷都很大,對引導我過好大學生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輔導員的作用超過父母。”學生工作者的人格品質、秉持的工作理念及其營造的環境氛圍等都會對學生的成長發展產生影響,并且是全面而深遠的。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非常強調教育者人格在學生德育中的作用。他指出,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財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真正的教育是從教育者的素質開始的。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怎樣表現自己,在哪些方面表現自己,并據此得出結論:人一般是什么樣的人,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理想。因此,教師必須通過自身的高尚人格吸引學生,以其思想和生活觀點、信念、道德倫理原則、智力的豐富性和熱愛勞動品質的完美性來鼓舞學生。因此,學生工作者要注重自身人格的塑造,用良好人格品質感染和影響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學生工作文化的價值就在于將具有強制性征的教育轉化為雖帶有教育意圖卻以自我教育的形式完成,通過營造教育環境,以一種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的、潤物無聲的情感陶冶、思想感化、價值認同、行為養成的方式來實現教育目的。學生工作文化具有神示、啟迪、感化師生的作用,可以產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3]。
3.規范功能
學生工作文化能夠通過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念、思想信仰和行為規范等教化學生工作者自身和教育對象——大學生,規范他們的行為,使他們明確自身的使命,認識自身的角色扮演,積極主動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學習和生活。
在文化的長期熏陶、教化和培育下,學校師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追求、道德準則會逐漸趨同,由此養成學校師生共同心理素質的形成。學校共同心理素質會促進民族意識的增強和民族精神的發展,產生民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歷經無數劫難而不沉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可見,文化的作用至關重要,無可替代。
4.激勵功能
學生工作文化一旦滲透到每一位學生工作者的內心,就會激發出個體和群體無窮的能量,能夠為了學生工作的榮譽和使命而凝聚力量,在逆境和困難中無所畏懼、奮發圖強。學生工作文化以理解人、尊重人、合理滿足人們各種需要為手段,以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為目的。所以,學生工作文化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激勵人、鼓舞人。通過學生工作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激發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工作文化的激勵已不僅僅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藝術,不僅著眼于短期作用,更著眼于人創造文化、文化塑造人的因果循環。
5.輻射功能
學生工作文化是大學文化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對學生工作內部產生強烈影響,還會有力促進大學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學生工作文化一方面受大學文化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對大學文化的發展有著推動和促進作用。學生工作文化所蘊含和體現的價值追求、行為方式、思想作風等,會影響到教學、管理、服務等工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整體育人環境和氛圍,最終推動大學文化的構建和發展。
三、高校學生工作文化的構建
1.加強學生工作精神文化建設,培育學生工作核心價值觀
在學生工作文化建設中,首要的是學生工作精神文化建設。在不同的文化體系建設中,精神文化都占據著核心地位。學生工作精神文化已經浸透和附著在學校各種文化載體和行為主體上,使人無時無刻地能夠切實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由它透射出來的獨特的文化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筆者認為,學生工作精神文化建設,關鍵和核心是培育學生工作核心價值觀,包括學生工作者的核心價值觀和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對于學生工作者而言,有怎樣的工作理念和價值追求,就有怎樣的精神境界、責任擔當、行為模式和工作作風,所以,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和服務至上的價值追求,培育學生工作者核心價值觀。另一方面,高校應創造條件充分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注重和構建專業素養教育與人文素養教育的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塑造大學生的健全人格,使大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念,致力于培育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2.加強學生工作制度文化建設,規范學生工作行為
學生工作制度文化建設,就是建立健全學生工作的基本制度,涉及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制度、行為規范、辦事程序、工作制度、評價制度、學風校風規定等,以此來規范學生工作行為,依法治學,發揮文化的規范功能和激勵功能。學生工作制度文化建設,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師生的權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制度文化雖然具有強制性,但一旦被師生認同并成為內心接受,就將成為師生自覺遵從和維護的不需強制便能產生教育影響的精神要求。英國愛丁堡大學有一項學生宣誓制度,凡新生入學都要簽訂如下誓約:“我,愛丁堡大學學生,真誠鄭重地承諾,我將永遠盡責,勤勉地做學問;我愿意接受學院評議會任何有關教學、法規的裁決;我同時了解,如果諸位委員對我的研究和行為表現有任何不盡滿意之處,有權開除我的學籍;作為一個校友,我也應允,在任何場合,都將竭盡全力,匯報我的感激之情,至死不渝。”正是這一制度鞭策著學生努力向學,警示學生終生不能讓學校蒙羞的宣誓制度所表達的教育思想和價值理念漸漸被教師和歷屆學生認同,誓約中的內容及其精神實質無須強制便能在代代師生中自然地傳承,且以非制度文化的形式發揮著作用。
3.加強學生工作環境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必然會受到環境耳濡目染的影響。催人奮進的環境,能激勵人進取;腐敗頹廢的環境,能誘使人腐化、甚至墮落。因此,教育環境歷來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重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環境對人才成長的影響作用。學生工作環境文化建設,就是打造學生工作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包括工作環境文化、學生活動文化、物質文化以及全員育人氛圍的營造,通過這種柔性管理發揮軟環境的育人功能。高校學生工作者不能僅僅停留在日常事務性工作層面,為了工作而工作,要注重工作過程和效益,從文化的角度審視思考、謀劃設計學生工作,發揮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學生工作效益擴大化。
一是工作環境文化建設。學生工作人員待人接物,言行舉止,學習生活環境的創設等都能折射出工作態度、行為修養、價值追求,因此,學生工作人員在這方面要有一種身份自覺和身份自信,要養成良好的工作作風、思想作風,牢固樹立“文化育人”理念。高校還要精心設計、營造工作氛圍和環境,如創建溫馨宜人的公寓文化、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心理文化等,向大學生傳遞發展成長所需的正能量。
學校教育目的的達成與否和質量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創設的教育環境,教育環境的品位極大地影響著學校造就的人的品質。杜威認為,成年人有意識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的方法是控制他們的環境,讓他們在這個環境中行動、思考和感受。話雖有些絕對,但說明了環境對教育的關鍵性作用。為了強化學校文化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學》中告訴人們:我們在努力做到,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其核心觀點就是讓校園的每一個環境要素都具有教育意義,都能發揮育人功能[4]。
二是學生活動文化建設。要精心設計每一個學生活動,體現學生工作者的精神追求、使命擔當,要充滿人文情懷,賦予每一個活動豐富的思想性、人文性和教育性,使參與其中的師生受到影響和熏陶。要重視學生活動在推動學生工作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努力在宣傳角度上尋求文化視角,在活動內容上尋求文化因素,在活動方式上尋求文化表達,努力增加活動的文化氣息,打造校園精品文化活動。要精心設計學生畢業季活動、迎新活動等,賦予其深刻的工作理念、價值追求、文化傳遞,而不僅僅是工作的形式與過程。需要強調的是,在學生活動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進來,積極采納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使開展的活動更生動活潑,更貼近學生,更能發揮活動文化的引領作用。
三是物質文化建設。要調動和發揮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積極參與到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中來,如組織學生開展綠化美化校園活動,植建畢業紀念林、捐建人文景觀等,在活動中、在校園生活中讓學生懂得感恩、學會感恩,培養學生的榮校愛校意識。
四是協調處理好學生工作與學校其他工作的關系,營造全員育人的良好氛圍。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內在要求,是學校每一名教職工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學生工作是一個紛繁復雜的系統工程,僅靠哪一個人、哪一個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樹立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觀。這就需要學生工作者要善于協調各方面關系,努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合力育人。
4.加強學生工作創新文化建設,培養學生工作專家
學生工作隊伍專業化、專家化建設是高校學生工作隊伍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會要求。學生工作隊伍專業化、專家化建設,要求在學生工作隊伍這樣的特殊群體中達成這樣的共識,更要有這樣的實踐氛圍,相互影響、相互學習、相互激勵,促進學生工作專家的成長。沒有大學創新文化的引領,我們不可能培養出創新人才。學生工作專家的培養和成長需要文化的熏陶和引領,要努力營造廣大學生工作者自覺學習提高、創新發展的文化氛圍,加強對學生工作的理性思考,不斷總結凝練,推動學生工作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從而提升學生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塑造學生工作的專家、學者,建設優秀團隊。
5.營造氛圍,促進學生工作者自身的成長發展
一個團隊的精神狀態、價值追求、風氣、人際關系,是團隊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逐漸形成的整體風格,會在每一名團隊成員身上打上深深的印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蘭之室久而自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加強學生工作文化建設,也要營造這樣的團隊氛圍,通過文化的熏陶感染,使輔導員、班主任將學生工作的價值追求、理想信念、行為作風等轉化為自身的意志,體現在具體工作上,使學生幸福、快樂、健康成長。
人是文化的締造者,同時也是文化的享受者,要讓文化建設的成果惠及每一個大學人。當前,對于高校學生工作者而言,就是要身體力行地去創造屬于學生工作者價值體現、精神追求的學生工作文化,建立對學生工作價值的認同感和堅定信念,不斷提升學生工作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貢獻率。
參考文獻:
[1]王泓.論高校學生工作文化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2):66-67.
[2]劉培進.對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5):85-87.
[3]睦依凡.關于大學文化建設的理性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1):15-17.
[4]尹忠愷顧紅.大學創新文化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08-109.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