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高校是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他院校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民族高校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西部地區高層次人才的建設。但受傳統觀念、高校擴招、市場經濟等的影響,民族高校師生關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試圖就民族高校師生關系這一現實問題進行剖析,分析原因,進而對如何有效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做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民族高校;和諧;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262-02
師生關系是學校環境中最基本、最普通的人際關系,這一關系如何處理,直接影響著高校的教學理論和實踐。良好的師生關系往往能夠激發高校師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有利于教育教學任務的順利有效完成,提高教學水平,“優良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種珍貴的教育資源”[1],而中國自古有著尊師重道的傳統,所以在這漫長的教育歷史中都非常重視教師的權威作用,師生之間大多都是一種師權專制的和師尊生卑的關系,然而進入信息化時代,教育環境逐漸開放,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樣的,在國際競爭越來越圍繞知識和人才的競爭而展開的大背景下,學生積極主動的創新、競爭和善于合作的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而這種能力并不能在教師的權威作用下培養出來,教師的權威地位受到了沖擊,師生關系也日趨緊張。因此高校師生關系顯得尤為重要,需做更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
一、民族高校師生關系現狀和問題
民族高校師生關系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最主要的關系。現在高校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總體來說是和諧的,教師既教書育人,又從各個方面關心、保護學生,在課余時間經常與學生交流,在學生中享有較高威信,學生對老師也很尊敬,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冷漠的師生關系
民族高校師生關系冷漠是師生關系中最凸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我國高等教育教學以傳授式教學為主,教師往往覺得自己就是權威,忽略了與學生的思想、情感交流,尤其是在民漢師生中,這種教學方式毫無效果,學生只會無精打采地聽著,表現出一副麻木不仁的表情,師生之間缺少了對話和交流,老師和學生之間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在這種權威似的教學中,“作為精神整體的人的自覺的理解和溝通不復存在,師生關系因而失去了‘教育意義’,只是作為教師的必要而存在”[2]。
(二)單向灌輸式的師生關系
“我們把師生關系傳統地理解為教師和學生在完成教學任務中產生的一種交往關系,將其看作是附屬于教育教學的、被認為是知識教學的工具,師生關系圍繞知識的傳播和接受而形成。”[3]教師和學生的關系不能只是單向的傳授知識、完成教學任務,尤其是在民族高校中,因為語言的不同、風俗習慣的差異,教師應與學生之間相互多交流,教師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學生通過老師的講解認真地學習,通過課堂相互的交流,使老師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而使教師和學生獲得雙豐收地效果。然而,在我國大學的課堂上,大多都是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教師獨自在講臺上講,學生坐在教室里記著筆記,教師根本不知道學生在想什么,到底學到了多少知識,只是通過一張萬能的卷子來測試學生學習的好壞。
(三)功利化的師生關系
民族高校師生關系的功利化就是師生間變得更加實用,趨向于利益化、商業化。教育從根本上偏離了它的本真意義,成為一種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義教育。”[4]在這種功利化所師生關系中,師生間交往滲透著非常明顯的等價交換、有償服務的功利色彩。一些學生會經常帶禮品拜訪教師,或因入黨、助學金等等事情給教師送禮,或請老師吃飯,使師生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嚴重扭曲了師生關系的精神實質。同時,這些老師也被一些荒唐的代號而取之,例如,拉面老師,包子老師等等。在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發生扭曲的今天,部分教師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一些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念也悄然出現偏斜,把師生間交往變為交易,利用自己的權利,改變了以往純潔的師生關系,使師生關系被功利化所取代。
二、影響民族高校師生關系的原因
(一)傳統文化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國家,人們的價值觀、人生觀、日常行為都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國民族高校也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出現了一些感人的、和諧的師生關系的事跡。但是,受傳統的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一味地追求單方向、多知識的灌輸,對民族學生來說也不知道是否能夠接受。同時,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生通過“百度”、“搜狐”接受新知識、新信息更加快捷,教師不再是傳統的單一知識授予者,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斷弱化,在客觀上進一步加深了師生之間的隔閡。
(二)師資的不足
自1999年以來高校逐年擴招,使高校規模不斷擴大,高等教育大眾化,導致教師資源不足,師資力量不夠。在民族地區的高校采取“少數民族學生降分錄取”政策,民族大學生的數量在不斷地增加,但文化基礎水平與以往的民族大學生相比較薄弱。教師隊伍的不足和學生的增加使原來的“小課”被擴展為“大課”,“小班”被擴充成“大班”。因此教師教學工作量越來越重,很少有時間進行教學研究和知識更新。對于這種現象,教師只好疲于應付,面對面地管理和交流方式被正規的控制方式所取代,從而加深了民族高校師生之間的不和諧關系,使師生關系變得淡漠,同時也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師生價值觀念的差異
民族地區高校師生在價值觀念上存在著差異。教師由于職業角色的要求,受傳統教育和特定歷史時期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思維方式、處世待人的行為方式都帶有時代的烙印。在民族地區高校民族學生粗獷豪放、誠實守信、熱情好客,但情緒控制力較差,再加上受現代文化、宗教思想等的影響與教師存在著思想、心理上的“溝壑”,產生一定的心理差距,所以對事物的感知、理解、判斷是不一致的。當教師發現學生的價值觀念與自己截然不同時,教師通常會用權威和習慣去教導和規范學生,這樣就會使學生難以再次敞開心扉和老師溝通,師生之間的距離自然就變遠了。
(四)經濟思潮的沖擊
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改變,高校的師生關系變得更加經濟化,教師和學生也更趨于現實和功利,民族高校也不例外。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原本對自己的職業懷著崇高的理想、滿腔熱血的老師,卻把學生當成謀生的手段,對工作缺乏熱心,對學生缺少關注。一部分學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變得功利,認為教師就應該為學生服務,教授學生知識是天經地義之事,和老師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認為有些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另有目的,在這樣的狀況下師生關系也只能趨于經濟化。
三、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策略分析
(一)從學校角度
1.提高教師經濟待遇,激發教師工作熱情
教師的經濟待遇主要是指教師的工作收入、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教師經濟待遇的提高有助于教師社會地位的提升,而較高的社會地位有利于教師自信心的形成,激發教師的責任感和工作熱情,能夠更加投入和熱愛自己的崗位,從而促使和諧師生關系的發展。民族自治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落后,自然條件惡劣,人們的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在這里工作的教師更是辛苦,他們不僅肩負著科研、教育教學任務,最重要的是還要加強民族團結的教育,為高校的穩固,乃至邊疆的穩固貢獻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因為如此,高校應該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使教師們更有精力與動力投入自己的工作,使師生關系可以有進一步良性發展的機會。
2.更新教育觀念,轉變師生管理模式
在高校中,要更新學校的教育觀念、轉變師生管理模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師生關系的基礎和前提。民族地區高校的教育觀念和管理機制既要向全國高校看齊,又要根據本校的特點,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民族高校應把科研、教學、育人三者協調發展,摒棄舊的“重科研輕教書育人”的觀念,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上級領導也應該適當地與教師、學生進行交流,聽取他們的意見,使組織管理有效地進行,為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做鋪墊。
(二)從教師角度
1.提高職業道德素質,樹立平等觀念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加強自身知識的學習,提高教學質量,還要樹立愛崗敬業的思想,培養自己崇高的人格,樹立一視同仁的觀念。對教育工作的熱愛和積極的態度,是教育教學活動成功的基礎和前提。“言傳身教”,是教師教書育人的方式,身教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因此教師要培養自己高尚的人格,淡泊名利,為人師表,給學生樹立榜樣,使學生信服你,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身教”來塑造學生的人格和靈魂。“平等”是教師處理師生關系的原則,教師要強化自己的平等觀念,平等地看待自己和每一位學生,摒棄傳統的“師尊生卑”的師生觀,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替學生考慮,為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和創造和諧融洽的氛圍。在民族高校里,除了要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樹立平等觀念來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以外,還要牢固樹立民族團結的意識,只有民族團結,才能有穩定,只有穩定了才有和諧的師生關系。
2.倍加關注民族大學生,增進師生交流
民族大學生一般來自偏遠落后地地區,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在思想方面有也很大的差異,進入校園后表現出諸多的不適,例如在漢語的交流中,表達不夠流利;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由于家庭條件差,造成自卑的心理,生活和心理上的壓力也較大。針對民族大學生的這些情況,教師應該給予他們在學習上更多的指導,多加鼓勵,在生活中給予更多的幫助,并對其進行自立、自強教育,克服自卑心理;在心理上給予更多的慰藉,對性格孤僻的學生要加強團隊意識的培養,幫助他們走出孤僻和偏執的泥潭,讓他們感覺到校園的溫暖。在一些評先選優和助學金的發放等方面可根據民族學生的情況給予適當的傾斜,以此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從而使他們敞開心扉,積極地和老師、同學交流,增進和老師、同學之間的感情。
(三)從學生角度
1.加強自我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民族高校的民族大學生,由于歷史背景和自然環境等原因,文化基礎相對較薄弱,更應該加強文化知識的學習。在課余時間,要學會利用學校的圖書資源和信息資源,博覽群書。在日常生活中,要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不受宗教極端思想的影響,加強民族團結,正確認識、評價事物與人。
2.加強自我約束力
大學生正處于青春好動時期,自我控制力較差。在高校,學生上課遲到、早退,上課期間隨意接電話,交頭接耳等現象比較普遍。網絡的普及應用,使得有些學生沉迷于網絡,不能自拔,耽誤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因此,大學生要加強自我約束力,在學習和生活中要嚴于律己,加強與教師和同學的溝通。
3.尊重和支持教師,主動與教師溝通
在大學里,學生的“尊師”理念要牢記在心,只有做到“尊師”,才會得到教師的尊重與愛護,才能和諧發展師生關系。大學生幾乎都已經成人,思想更加成熟,應該要理解教師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們也有著各方面的壓力,因此在某些方面有不足和局限性,但學生不能因此貶低教師的作用和努力,而應支持教師的工作。在學習、生活、感情等方面可以通過電話、短信、QQ等信息手段與教師進行溝通,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聯系。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帶來許多方便和需求,還可以消除師生之間的矛盾和誤解,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健康發展。
高校在社會發展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民族高校又為貧困的地區提供人才、科技和社會服務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增強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形成師生互動、充滿活力的教育環境氛圍;有利于提高教學信息傳輸速度,提高教學質量;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的改革,給高校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為高校師生關系的發展帶來阻礙,因此高校要利用有利的條件,師生共同努力,構建平等、互助、和諧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385.
[2]保羅·弗萊雷.被壓迫教育學——30周年紀念版[M].顧建新,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金生.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32.
[4]魯潔.教育的返本歸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