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政教師,作為高校思政教育課堂的主導者,擔負著向學生傳播國家意識形態以及執政黨政治理念和政治意圖的特殊使命。但在這個信仰松動、價值日益多元的轉型社會中,加之高校重科研輕教學,重非思政課輕公共課的整體教育氛圍,思政教育和思政教師群體所面臨的挑戰非常突出。以985高校思政教師和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研總結出當下思政教師群體所面臨的整體性的職業“危機”,從中透視出思政教育的深層次問題。并且以研究結論為依據,探究了思政教師職業困境的原因,提出了改善思政教師職業心理現狀的相關路徑及對策。
關鍵詞:985高校;思政教師;職業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26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中國大學生的必修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1]。
本文從思政教師職業本身,教師個人,以及思政教師的職業心聲,學生心聲角度出發,全方位地描述了當下985高校思政教師的職業心理現狀,并從其進修交流培訓機會方向進而反映其心理現狀。
一、985院校思政教師的職業困境
(一)調查的設計
本文選取了教育部直屬的部分985高校思政課教師、部分非思政教師和學生作為調研對象。通過問卷調查、電話訪談、郵件群發等形式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以問卷調查作為主要形式開展,輔以和985高校的思政教師面對面的溝通和電話訪談。我們共制作了三份問卷,并在問卷調查網絡平臺“問卷星”上發布,對985高校的思政教師,非思政教師以及學生分別做了充分調查。我們實際發放各類問卷總和為500份,實際回收有效問卷306份,其中:學生問卷221份,思政教師問卷45份,非思政教師問卷40份。其中有效問卷是在調查過程中能夠真實反映接受調查者相關信息及態度(不明確的答案不超過15%)的問卷。
調查樣本總量共為306人,其中:學生221人,思政教師45人,非思政教師40人。男女教師比例均等,多為中青年教師,博士或碩士,其中部分思政教師是由理工類或者與思政類專業相近的專業出身轉型作為思政教師進行教學,而非思政課教師多為專業出身。樣本中的教師多為講師和副教授。兩類教師每月的基本收入持平,多分布在4 000—6 000元之間,個別在7 000元以上,47.5%的教師表示對薪水滿意,有63.5%的思政教師表示社會地位和薪資水平均與非思政教師持平。
(二)985院校思政教師的職業困境
1.思政教師職業認同感偏低
(1)當被問及所從事的職業時,會有不適感
思政教師,因其工作的特殊性,承載著國家的特殊使命,本應有無上的榮耀感。但經過我們的調查發現,雖77.5%的思政教師表示自己對所從事的職業有自豪與成就感,但由于同學的不理解不配合,來自各方的壓力等,當被問及所從事的職業時,會有不適感的占13.51%。不適感,大多是由于學生覺得學科不重要,對課堂教學的不配合使教師產生不被重視的感覺,這通常會嚴重地打消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影響備課及教學。
(2)職業傾向現狀
對于職業傾向我們設計了一個假設性的題目,即“如果有機會重新選擇的話,您愿意做哪一類老師?”在思政教師群體中,有37.84%地選擇了做非思政課教師,而選擇做思政教師的比例則較低,占29.73%,另外選擇各有利弊,難以取舍的占21.62%。而非思政課教師中選擇繼續做非思政教師的占到了87.1%。當被問及如果有再選擇的機會,是否愿意繼續從事思政教育時,有35%的思政教師會選擇非思政課教師,僅有27.5%的思政教師會繼續從事思政教育,調查結果如圖1.1。
通過以上調查我們可以看出,一部分思政教師已經厭倦了目前的授課內容,如果有重新選擇的機會,會教授其他專業,而僅僅有少量的非思政教師會選擇改授思政課程。這一結果一定程度反映了思政教師隊伍存在來自各方的壓力,教學任務較非思政課程來說相對繁重。
2.思政課教師在高校處于邊緣化境地
在學生中普遍存在“功利化心理”,即對當前自己有用的就學,沒有用的就置之不理,思政課在這樣的情況下明顯處于弱勢,甚至有的學生竟不知自己的思政教師是誰。
學校性質也是影響思政教師地位的重要因素。文科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學生專業背景偏文,對于思政類課程喜愛度會較理科類院校高許多,學生們課上的聽課狀態也會有所提高;工科類院校雖然把思政課也列為必修課,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看過課程安排之后就將思政課定義“沒用”的課程。正是由于學生這種“功利化”的心理,即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就學,沒關系的就不學,使得思政教師才與專業課教師有了“所謂”的差異,學生的上課狀態趨于低迷,教學工作不易開展。
3.進修、培訓交流機會不足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對教師進行定期的進修交流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綜合素質,只有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質,才能使學生受益[2]。
圖2.1是關于學校是否經常提供思政教師階段性的進修交流機會的統計,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在985學校中,學校會給予思政教師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整體還是普遍偏少。
圖2.2與圖2.3分別是學校每年為思政教師以及非思政課教師提供交流機會次數的統計,從統計結果來看思政教師和非思政課老師每年的進修機會基本持平,都是平均1—2次。并且從老師們的反饋中可以看出,學校為老師們提供的進修交流絕大多數能夠起到促進作用,有助于提升自己以及各方面,也有部分教師認為此類活動并無太大作用。
每年教育部都會組織985高校中的思政教師進行高端的培訓,每年六期,每期在全國選拔100人左右進行為期20天的培訓。除了這樣的培訓,各地也會有為期不同的短期培訓。但仍有31.58%的思政老師表示,這些培訓對于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僅有一點幫助。相比思政教師每年固定的國內培訓,非思政課教師會有更多的出國進修交流機會。
4.思政教師的發展空間相對較小
對于不同學校,如果沒有增設譬如馬克思主義學院,政治理論學院等思政類院系及研究院的學校,那么教師的發展空間也就相對較小。教師沒有成長為碩導、博導的途徑,承擔科研項目也相對其他專業教師較小,這種情況制約了思政教師的發展。
二、思政教師職業困境原因分析
(一)學生原因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爆炸導致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對于世界觀尚未完全健全的大學生來說,利弊同在。網絡上傳播的負面社會信息正是與傳統思政教育相悖的,于是這種偏差就會影響到學生對思政課堂上的知識的質疑。這種質疑將在很大程度上會使得思政教育難度加大。
(二)學科原因
長期以來直至現在,社會上仍有許多人不承認思想政治教育獨立學科的地位。他們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具體工作,其沒什么理論問題,沒有必要設立專門學科;或者認為,這是一種教育實踐活動,而不是教育研究工作;或者認為,這僅僅是一種政治工具,所謂研究多是政治宣傳、政策注釋,并非真正的學術研究;或者認為,現在的研究不過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很難達到理論層次。
(三)教師原因
國家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而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水平,關鍵在教師。一個優秀的思政課教師可以用自己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感、行為和學識吸引學生,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自身修養就顯得尤為重要,而有些思政教師自身素養并不過硬。
同時,單一的教學考評機制不能反映思政教學的全部內容,繁重的教學任務與實際享受的待遇也不成正比,導致有些思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影響教學效果。
三、思政課教師職業發展的路徑與對策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自我發展
教師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水平,授課能力以及教師的品格、心態,一定程度決定著學生對課程的熱愛程度以及聽課質量。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道德的引導者,思想的啟迪者。教師的自我完備不僅是對自身素質的提升,對學生也是起著引導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專業課,教師的人格魅力要比課程本身對于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影響程度也更深。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完善自我,不斷充實自己。一名思政老師需要樹立專業信念,積累專業知識,提高教學水平,提升科研能力,充實業余生活,豐富“個人知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發展
我們應當正確判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定位,按照學科發展規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加強理解與支持思政教師,并且為其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學校方面應當從戰略高度認識思政課重要性,保證其教學地位,不斷改進管理方式,提高教學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對思政教師的人文關懷,重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創造寬松的心理氛圍。
參考文獻:
[1]徐曼.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教育與現代化,2009(2).
[2]杜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業心理問題及其克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