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當下,道德榜樣、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評選活動屢屢展開??档略谄洹兜赖滦味蠈W原理》一書中這樣說:“對于道德,沒有什么比舉例說明更為有害的了。”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道德榜樣的評選?道德信仰對于道德規范的建立有何意義?從康德的責任、道德命令及其他一些關于道德的概念入手,分析道德榜樣評選的合理性及其作用,以及過分推崇道德榜樣所帶來的舍本求末的后果,并分析建立道德信仰的意義。
關鍵詞:道德榜樣;責任;道德命令;道德信仰
中圖分類號:B8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3-0282-02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每年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經歷千挑萬選之后,呈現于我們眼前的是一個又一個的感人至深的事跡。那么,這些榜樣的力量,除了感動大眾之外,是否還有其人什么呢?并且,這十個道德人物的被選出,又取決于什么呢?是善的多少,眼淚的多少,抑或是其他什么?那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又可有多少之分?并且,這些榜樣的所作所為,究竟是出于責任的還是合乎責任的是否有所考慮?本文將就這些問題用康德的關于道德的一些論述來進行分析。
一、康德對于道德榜樣評選的利弊分析
在《道德形而上學原理》一書中,康德曾有這樣的表述:“對于道德,沒有什么比舉例說明更為有害的了。”[1]26因為對于任何所舉出的道德例證來說,它必定會先經過人們的評判,通過人們的判斷,那么評判標準是什么呢?自然便是道德原則,通過道德原則來判斷它是否值得當作例子,但就因為這樣,舉道德例證出來并不可以增加道德概念的分量。道德是不可以依賴榜樣來證明的,二者之間的邏輯順序為道德在前,榜樣在后。榜樣的作用僅僅是可以鼓舞人心,可以對道德高尚的人給與肯定和贊賞,除此之外,是無法起到其他作用的,例如讓他人可以模仿,可以學習,這是無法做到的,因為如果大家只按照例證來行事,按照榜樣的行為去行事,那么會把自己理性中真正的原型拋在一邊,是一種舍本求末的行為。并且,這種模范的評選中,我們的評判標準僅僅是符合道德性,而并非出于道德性,這樣會形成偽道德,而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
在康德看來,真正意義上的道德的要求是極高的。康德認為,道德律是“善良意志”的規定、根據和認識理由,服從道德律是人的責任,而責任就是由尊重規律而產生的行為。責任概念是先天的理性概念,具有必要性和強制性,不僅是一切道德價值的源泉,而且也是一切道德價值的標準。首先要明確,只有出于責任的行為才是道德的。這里可以通過幾個例子來說明康德對于“責任”的看法。就比如說,商家的誠信經營,似乎看上去是一種道德行為,但是,這種行為在康德看來卻并不是這樣,因為商家之所以這樣做,其真正的動機只是在維持自己店鋪的信譽,從而來吸引更多的買主,這種“童叟無欺”的誠信經營只不過是他的一種利己的手段而并不是真正的出于責任。又比如,在一些賑災晚會或慈善項目上,有很多公司主動捐款,但對于一部分公司來說,名目繁多的捐款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吸引人們的注意,借機宣傳公司的知名度,因而這種行為只能稱為合乎道德的行為,卻并無大的道德價值可言。在康德看來,道德價值不在于預期的結果而只在于它的責任動機。責任就是由于尊重規律而產生的行為必要性,只有那些出于對道德律尊重的行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性。其次,要尊重、遵守道德命令??档掳衙罘譃榱硕ㄑ悦詈图傺悦?。定言命令是指必然地按照某種善良意志規律來規定行為。在實踐生活中,唯有尊重道德律才能自覺遵守道德律令,這種道德律令對于行為者來說,是絕對命令或定言命令。假言命令則是指為了達到另一種目的而成為善良行為的命令。假言命令是與合乎責任的行為相對應的,而定言命令才是與出于責任的行為相對應的。因此只有完全地按照絕對命令去行為,才是康德所說的出于責任的行為。也就是說,一種行為只有是出于責任,以責任為動機,才具有道德價值,才能稱之為道德的行為。作為有限理性的存在者,“這樣行動,使得你的意志的準則任何時候都能同時被看作一個普遍立法的原則”這樣的行為才能看作是出于責任的,才稱得上具有道德價值,也才具有普遍有效性。也就是說,只有符合了這些條件,才可被看作是道德的。
康德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边@就是說,道德法則和自然法則一樣,都是客觀存在的,自然法則存在于自然界中,而道德法則則存在于我們自身的道德反思和我們遵照法則的實踐行為中。就如同人們在與自然打交道時要服從自然法則一樣,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也必須服從道德法則。道德法則就是“表示自由的自律”。自由問題是康德道德哲學的主題,也是道德的前提條件。這里的自由指的是不受自然必然性支配,而由意志自己決定自己的自由,自由的主體是具有自覺性和自律性的“善良意志”。因此在康德看來,一個徹底善良的意志,也就是自律意志或自由意志。這種意志自律,排除任何感覺經驗,理性地為自身設立定言命令。人為自己立法。在康德的道德王國中,人作為有理性的存在者,不僅是道德法則的服從者,更是該法則的立法者,他只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則,從而體現出他真正的價值。尊重自然規律是對必然的服從,而對于道德規律的尊重和服從,則體現出人內在意志的自律。康德認為,意志自律是最高的道德原則,也是一切道德責任唯一的原則,每一個有理性的人不僅要為自己立法,而且要自覺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則,使自己行為的主觀準則同道德法則相符合,做出具有道德價值的行為。所以說,應當正確地看待道德楷模的表彰這種行為,不能過多地寄希望在道德模范的作用上,更值得大家重視的是自己自身的自律意志、善良意志的培養與發揮。
二、評選道德榜樣的實際意義及其狹隘之處
在我們當今社會,現實生活中所評選出的道德楷模更多地是參考其行為、其表現所做出的評判,這樣就必然會導致一些偽道德的出現。而且,這樣做本身就不符合道德律,因為有些行為是無從考察其行為的原因。而且,即使這些道德模范本身的確是道德方面極為崇高的,的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但對于我們大眾來說卻并不能起到可以模仿的作用。因為即使這些道德榜樣把規律變為了可行的、實際的、無可懷疑的東西,變成了真真切切的行為,但我們卻并不能只單單去模仿這些榜樣的具體行為。因為即使拋開具體條件具體環境的不同不說,單單是將這些道德事例中所具備的理性中的真正的原型拋在一邊,只去按照例證所表現出來的那樣來行事,這樣做便是一種舍本求末的表現。另外,現如今還有一個普遍現象就是突出表揚一些職業楷模,例如將醫生的救死扶傷或是官員的清正廉潔等一些明明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拿來大為歌頌,這種現象其實恰恰是說明了我們社會中道德淪喪。如果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完成自己分內的事情都要被當作是道德模范,那么道德的底線到底在哪里?這種榜樣的評選又究竟意義何在?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當然,探討這個問題并不是要根本否定這些道德榜樣的意義,樹立道德榜樣所帶來的積極的一方面意義還是極為值得肯定的。我們應當看到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道德之光,應當承認他們的偉大,肯定他們的善良。并且,對道德榜樣的肯定和褒獎,也會讓更多的人相信道德,崇尚道德,產生對道德的敬畏心。而且,樹立道德榜樣也會為社會樹立健康積極的風向標,促進我們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只不過,要注意的是切莫讓這些道德榜樣縮小了我們對于道德的認知范圍,忽視了我們自身善良意志的發揮;也切莫無限放大這些榜樣的力量,對其產生無限的崇拜,從而只是單純地去模仿榜樣行事,從而造成舍本求末的后果,這樣做是不值得提倡的。
三、樹立道德信仰,有助于建立良好道德規范
當前我國社會信仰缺失現象嚴重。在2010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的“中國宗教的現狀與未來——第7屆宗教社會科學年會”上,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社會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們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表明,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年歷史的佛教在最近30年來的發展最為迅速,信仰者人數也最多——有18%的人為佛教信仰者,這就意味著中國有約1.85億的佛教信仰者。在這些佛教信仰者中,有1.7%的人是“三皈依”的信徒,即有1730萬人是正式皈依的佛教信仰者。從報告所列舉的數據來看,在當代中國五大宗教中,佛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最為廣泛,正式皈依的信徒也最多。此外,調查結果還顯示,在相當一部分中國人中,存在著無神論的認同與自身宗教信仰、宗教實踐相矛盾的現象。報告指出,85%的中國人有某些宗教信仰或某些宗教信仰活動的實踐,只有15%的中國人是真正的無神論者。我國的信仰困境具體在個體層面與社會層面有所表現。在個體層面表現為:(1)同一主體多重信仰。大多數中國人對于圣賢仙佛各種偶像不分彼此,全部崇拜。例如在泉州,幾乎家家均供奉關公,菩薩與土地爺,這就是多神信仰的一種表現,也是信仰所體現出的一種功利色彩。(2)有神論向無神論的消極轉變。轉變后表現出的并不是科學的無神論,反而會因為脫離了神的束縛而為所欲為,違背了無神論的初衷。在社會層面,則表現為,對當前的信仰危機提供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例如基督教在我國的廣泛傳播,再如主張用傳統文化如儒家文化來固本,因此興起了國學熱。這些現象也反映出我國信仰方面問題嚴重,現狀混亂。
民族都需要依靠共同的信仰來形成共同的文化,這種共同的信仰一般表現為宗教,但不能狹義地將信仰理解為宗教信仰,我國便是依靠道德禮教來形成的共同文化。信仰的建立、發展并不是自發的,它與經濟、文化以及歷史的傳承均有密切聯系。我國有五千年文明史,以禮儀之邦所聞明天下,所以我認為,可以批判的繼承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并在我國現代背景下使其與時俱進的發展,從而確立一種道德信仰。我認為這種道德信仰的建立更易使國人接受。
道德規范在道德情感、意志的驅動下,轉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并逐步成為個人穩固的行為模式和思想品德,習慣是尤其重要的。只有一個人有著良好原則與牢固習慣,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應該注意的。因為一切告誡與規則,除非由自己躬身實踐,通過實行而行成了習慣,才可以真正成為自己內化的道德規范。因此良好的社會風氣是至關重要的,這就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只有通過上層領導人物的帶頭,逐漸使大家接受并內化為自身的信仰,自身的行為規范。當然,初期的建立也是離不開法律的規范作用的。
參考文獻: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1987.
[2]鄧曉芒.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述評[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4).
[3]李向平,王瑩.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最多為3000萬[N].中國民族報,2010-08-24(06).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