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消息,樂視影業幾天前發布完巨額融資消息,估值50億,成為未上市影業公司中融資和估值最高的公司。騰訊馬上宣布成立專門的以優質IP(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影視業務平臺“騰訊電影+”,標志著騰訊互娛正式布局電影業務。騰訊還迫不及待地公布了即將投拍的三部電影。
至此,在樂視影業的標桿帶動作用下,BAT今年集體觸電,紛紛成立影業公司殺進娛樂圈。樂視影業高速成長的秘密其實并不在于他們多有錢,而是基于互聯網基因的垂直整合的樂視生態產業鏈條的強力支撐。這也是樂視創始人賈躍亭常常提及的樂視生態“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協同效應。BAT看重的就是這種全鏈條的整合效應。尤其是阿里巴巴,人胺華數進軍終端,人股優土,收購文化中國成立阿里影業,加上其強大的用戶電商平臺,幾乎完全復制了樂視的鏈條。既然有人探路成功了,巨頭們就趕緊跟上,這是他們一貫的思路。
博納影業的于東說,今后所有的影業公司都為BAT打工。資本力量可以決定游戲規則,何況互聯網巨頭公司掌控著無數用戶和強大的渠道,誰給誰打工,于東還真不是謙虛。
傳統電影工業的產業鏈條,制片、發行和宣傳,互聯網已經顛覆掉了一個半,為何叫個半,宣傳已經不用說了,現在電影的主宣傳陣地在互聯網。發行已經被顛覆了一半,為何這么說?發行主要就是院線以及電視、互聯網,電視基本忽略不計,院線還被傳統的院線老大所控制,但是售票的渠道已經至少一半被互聯網搶走。所以說,發行有一半在互聯網平臺上。互聯網上的電影發行還處于發展初期,還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剩下的制片,正在被互聯網巨頭急速滲透和大規模收編。電影導演變成產品經理
在樂視的思享會上,樂視影業CEO張昭說,樂視出品的《敢死隊2》、《熊出沒之奪寶雄兵》、《老男孩之猛龍過江》都是“互聯網電影產品群”,郭敬明的職責其實不僅是導演,還是一個出色的產品經理。
把電影當做一個互聯網產品,樂視的理念足夠震撼整個電影界,導演就是產品經理,電影的宣發就變成了互聯網產品的推廣和營銷。電影產業的所有鏈條完全被互聯網化。
《小時代》口碑褒貶不一,張昭定義其為粉絲電影。粉絲有很高的忠誠度,郭敬明的粉絲正好是電影消費的主力軍,這些90后粉絲本身具有高度的互聯網基因,對于他們而言,互聯網才是主流的生活方式。據稱,樂視在小時代開拍前就用樂視的數據平臺以及微博、微信等做足了數據分析的功課,對于粉絲的基數和小說翻拍電影的關注度以及粉絲進電影院的概率以及未來票房都有了基本的判斷。
從互聯網產品推廣的角度看,小時代無疑創造了爭議傳播的一個典型,從小時代還未放映之前,關于小時代的論戰就此起彼伏,放映伊始,論戰就達到了高潮,媒體免費給小時代上了巨多頭條,甚至很多官媒也參與了小時代創造的免費“口碑營銷”。產品不怕有爭議,就怕沒人在意。
互聯網公司拍電影,如果還是按照傳統路數出招,那便沒有任何意義。樂視的玩法讓其他互聯網公司都看到了互聯網如何顛覆一個傳統產業。
愛奇藝CEO龔宇就明確表示,要借助互聯網的力量,提供電影的眾籌,電影大數據的挖掘與研究,電影票網售、預售,電影衍生品的電商服務,以及利用愛奇藝媒體資源增加電影的互動式宣傳能力。
擁有龐大用戶和電商平臺的阿里,眾籌、數據挖掘、云計算,以及已經人股的優酷土豆都會成為通吃電影全產業鏈的砝碼。
互聯網時代,又是電影大發展的時代,兩者的碰撞必然會產生化學反應。這是互聯網公司進軍影業的基本背景。去年,中國票房突破100億用了170天,今年只用了140天就達到了。中國的電影正在經歷一個人口紅利的時代,版權保護逐漸昌明的時候,這樣的紅利越發顯得增速極快。對于那些還掙扎在虧損邊緣又極度依賴內容的視頻網站,走向上游就成為了必然。
生態鏈條全PK
縱觀電影產業格局,互聯網公司的大舉進入,催化了整個電影產業的更迭升級。未來,除了像中影這樣具有壟斷資源和政策保護的特殊國企外,互聯網公司幾乎可以搶占其他公司的所有市場。電影產業變成了互聯網公司之間全料條的PK。像華誼、光線這樣的只有較強的內容制作能力的影視公司最終可能會被互聯網巨頭入股或者并購。
樂視影業去年票房10億,今年目標為30億,極有可能沖擊行業第一。像優酷土豆、愛奇藝、樂視這樣的視頻網站每天的流量都在數億,獨立用戶都是幾千萬級別,理論上,一周之內,他們可以把一部電影的預告片覆蓋到全中國的觀影人群。
樂視明確提出了“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生態模式,樂視影業在此模式之上,資源縱向一條鏈,不僅獲得數據和用戶,而且獲得了渠道,尤其在終端上,超級電視越來越快的增長量,未來或成為電影發行的重要渠道之一。不是所有的電影都能進入大銀幕,而處在家庭客廳中心的電視屏就顯得愈發重要。
樂視的野心還不僅在于電影,就在幾天前,他們和汪峰一起試驗了中國第一場電視收費直播演唱會,并售出了75000張票,按照每張30元的收入,獲得了超過兩百萬的門票收人。這僅僅是個開始,因為超級電視目前還只是一百萬臺的用戶量。如果超級電視能夠到1000萬用戶量的話,75000張票也許可以變成750000張,門票收人可以超過2000萬,廣告還沒計算在內。
再發散地想象,未來以超級電視為代表的互聯網電視,將會成為電影、音樂會或者其他演藝產品的超級發行平臺。
對終端的控制已經列入到巨頭們的戰略規劃中。阿里人股華數,看重的不僅是華數的牌照資源,還有其龐大的用戶終端資源。未來,在華數的家庭用戶和優酷的用戶中就會看到阿里影業的電影全平臺發行,也許這個影視劇,可能還是由淘寶的用戶眾籌拍攝的。這種互聯網式的全產業鏈的覆蓋,也只有巨頭才有這樣的體量和能力。
看影視文化全產業鏈,百度愛奇藝現在也可以底氣十足地說,一環都不缺。只是對于硬件終端的控制能力,百度愛奇藝還沒有理想的渠道。愛奇藝和TCL的合作效果并不理想。但是,百度的移動分發能力已經接近行業一半市場,在這點上,其他巨頭都難以撼動。
其他巨頭都上馬了,騰訊自然也不能落下,“騰訊電影+”于是緊急出生了。騰訊COO任宇昕表示,“騰訊電影+”是用“技術+內容+平臺”的服務聚攏用戶,用經典IP連接用戶。聽來聽去,都像是樂視生態的一個復制。
寡頭無處不在
未來看電影可能是這樣的,你在優酷視頻網站或者樂視超級電視看了一部預告片,然后用大眾點評(騰訊人股)或者美團(阿里人股)買了一張電影票,用嘀嘀打車(騰訊投資)去BAT人股的某家電影院,然后在微信(騰訊)和微博(阿里)上吐槽。
還有一種可能是,你通過互聯網電視直接付費看了今天同步上映的電影,然后順便在電視上下單買了互聯網影業公司的電影衍生品,還饒有興致的玩了玩同步上線的電影改編的游戲。
很有意思的是,你可能還為這部電影眾籌了100塊錢,票房不錯的話,獲利20塊,可能還沾沾自喜,但是巨頭們卻沒花一分錢,反而大賺了一筆。這就是寡頭控制全產業鏈的力量。
電影全產業鏈正在互聯網化,也正在寡頭化,寡頭之間的PK都是生態產業鏈之間的PK,于東不是危言聳聽,沒有寡頭的蔭庇,未來就基本會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