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貨就是廠家(或一批)把新品鋪到終端(或二批),終端(或二批)把貨賣完后,再次進貨的過程。回貨是市場開發或新品推廣形成良性循環的開始,如果回貨失敗,第二輪鋪貨就極其困難。
很多人信奉“銷量才是硬道理”,其實,沒有回貨的銷量是可怕的。因為鋪貨后沒有回貨,所謂的“銷量”只不過是擺在貨架上的陳列品和倉庫的壓庫品而已,如果不把“陳列品”和“壓庫品”賣出去,終端(或二批)是不會再次進貨的。在新品推廣時,不少廠家經常過早地宣布成功,就是錯把渠道存貨當作銷量。
新品推廣成功的標志是什么?回貨。當終端(或二批)實現三輪以上的回貨,則可認為新品已經被通路接受,終端(或二批)已經建立了銷售新品的信心,新品在通路或終端已經站住腳,新品銷售已經進入了快車道,剩下的工作只是把銷量做上去而已。
鋪貨和促銷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開發新市場或推廣新產品的程序。但是,鋪貨僅是銷售的第一步,只解決“賣得到”的問題。很多業務員和經銷商面臨的問題是:好不容易把貨鋪下去了,過段時間去一看,發現陳列品上落滿了灰塵。在其他企業沒有做鋪貨時,誰率先鋪貨,誰的產品就有可能被賣出去。而當大家都做鋪貨時,誰在鋪貨的前提下更進一步,誰就取得新的競爭優勢。回貨就是比鋪貨更超前一步的銷售措施。鋪貨解決“賣得到”的問題,回貨解決“賣得動”的問題。因此,回貨是把廠家和一批的“主動鋪貨”變成二批和終端的“主動進貨”的關鍵措施。而常用的通路促銷是壓貨的措施,它通常只能讓暢銷產品更暢銷,而難以解決新產品“動銷”的問題。因此,通過通路促銷推廣新品往往花錢不討好。
回貨就是幫助下線客戶把貨賣出去
對二批的回貨,就是把鋪貨后的自然銷售變成“幫助客戶銷售”。一批賣品牌,二批賣品類。誰的產品好賣,二批就賣誰的。因此,除非新品的利潤足夠高,二批通常不會主動推薦新品。在新品難賣的情況下,怎樣讓二批不僅接受新品,還主動賣新品昵?只要幫助二批把新品賣出去,二批就會主動回貨。
一家縣級白酒經銷商,經過3個多月的通路鋪貨和促銷,產品還是賣不動。經銷商一個勁地要求廠家做廣告,廣告似乎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但在市場不動銷的情況下,廠家愈發不敢做廣告,害怕廣告打水漂。我在該縣考察后發現,雖然二批倉庫里壓滿了貨,但終端并沒有貨。終端沒有貨,二批自然賣不動。因此,銷售的關鍵是幫助二批回貨。于是,我讓廠家和一批派出一批業務員做“突擊隊”,任務是幫助二批做銷售,幫助二批把貨賣出去。經過半個多月的時間,就實現了對二批的“清庫”工作。當二批的貨賣完后,二批再次主動進貨。當突擊隊再次幫助二批把第二輪鋪貨賣完后,二批和終端進貨已經成習慣,突擊隊幫助二批回貨的任務已經完成。廠家把突擊隊撤出市場,再派往其他市場做回貨。
在另外一個縣級市場,我幫助二批回貨的方法更巧妙。叉寸鄉鎮鋪新品時,一般的做法是先鋪二批,再做終端。我采取的方法是:先不鋪鄉鎮二批,而是由鄉鎮二批領著一批直接鋪終端,把鋪貨利潤直接交給鄉鎮二批。鄉鎮二批看見還有這樣“不費力就賺錢的好事”,當然主動配合,由于有二批領路,一批對終端的鋪貨非常容易。經過幾輪銷售,終端初步啟動。此時,一批才開始對二批“放貨”。由于終端已經啟動,銷售并不困難,二批當然愿意進貨。此方法的核心是“倒著做通路”,好處是通過終端的回貨拉動二批,通過二批的回貨拉動一批。這種方法比“順著做通路”的速度更快,費用更省。
回貨的實質就是“鎖定”消費者
新品推廣的最大障礙既不是品牌壁壘,也不是價格障礙,而是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消費者往往購買自己所熟悉的產品。因此,新品推廣通常意味著既要打破老習慣,又要建立新習慣。
企業所采用的推廣方法,通常只能解決嘗試購買,而不能“鎖定”消費者,不能讓消費者回頭,進而建立消費習慣。比如,“買二送一”的促銷措施,固然有利于消費者下決心嘗試購買新品,但能否保證消費者回頭?江蘇一家生產低檔白酒的企業,沒有采取白酒企業通常所用的現金促銷方法,而是采取“以舊換新收舊瓶”的方法。這樣,只要消費者購買一瓶該廠的酒,就被“鎖定”了,會不斷購買該廠的酒。采取此法,除非消費者對產品不滿意,就沒有不回頭的理由。當消費者回頭時,經銷商自然會回頭。
對消費者的回貨,一定要想法“鎖定”消費者。方便面企業曾經采取“集游戲卡”的促銷措施,就因為成功鎖定了兒童,導致兒童們過度購買遭到社會非議。雖然這種方法值得商討,但其思路無疑是對的。
目前廠家促銷基本上以降價或贈品為主,此法雖然能夠吸引消費者首次購買,但難以鎖定消費者重復購買。某白酒廠采取“積獎券”的方式促銷——每購買一瓶白酒贈一張獎券,兩張獎券兌現一瓶白酒。為了避免第一張獎券作廢,消費者只要購買第一瓶,自然就會主動購買第二瓶。此種方法很容易鎖定消費者,促使消費者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