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非常必要。然而目前許多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很弱。因此,要使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從根本上得到提高,就必須堅持現代教學理念,在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在實踐環節上不斷創新,達到精講多練,學以致用的效果。因此,分析了當下應用文寫作教學效率低下的難題,提出了一些能夠有效改善目前狀況的可借鑒策略。
關鍵詞:應用文;寫作實踐;教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具有較高技術和技能的中等應用型專門人才和勞動者是所有中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計劃。面向市場,尋求自身發展是中等職業學校面臨的必然選擇。通常情況下,中等職業學校一般都不會開設應用文寫作基礎課程,但是秘書基礎、公共關系基礎、文書與檔案管理基礎、辦公設備的使用與維護等專業都與應用文寫作息息相關,一面是應用文寫作基礎課程的缺失,一面卻是對應用文寫作的需求,這一對矛盾,成了擺在中等職業學校面前的難題。如何解決呢?這是此文將要介紹的內容。
一、重視培養應用文寫作能力
目前,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小,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競爭,在競爭中立足,中等職業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必須意識到應用文寫作能力的重要性。首先,從外部環境來看,在選擇人才時,用人單位非??粗厍舐氄叩膽梦膶懽髂芰?,這是考查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標準之一。其次,對自身發展而言,本來文化知識就比較薄弱的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在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方面通常處于劣勢。從有利于他們長遠發展的角度而言,加強他們的應用文寫作能力至關重要。因此,從中等職業學校的層面出發,學校的管理者以及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應當重新審視應用文寫作基礎課程的作用,適當增設應用文寫作基礎課程。而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自身也必須加強對應用文寫作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盡量多地涉獵可提高應用文寫作的書籍,給自己不斷地補充能量。只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豐富的社會閱歷才能夠為將來的發展與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礎。
二、靈活運用新的教學方式
實踐性是中等職業教育的最大特征,因此,在開設了應用文寫作基礎課程的學校,教師需要靈活運用教學方式,摒棄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通過案例導入、啟發式講授,理論聯系實際地將相關的應用文寫作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緊緊把握知識積累過程中實踐的重要性,避免出現死記硬背、紙上談兵、高分低能的情況。在現代教學理念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則應對主體發揮引導作用。學生只有積極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才能利用積極的思維將知識外化為能力,內化為素質。在應用文寫作課程中,教師要充分運用這些教學方式:(1)啟發式講授。寫作知識不應該被教師直接灌輸給學生,教師可以通過新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題,要求學生在課前自學應用文寫作理論知識,利用查閱有關資料的途徑,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教師上課時以案例導入,進行啟發式提問,不僅能夠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深入思考,切題回答,而且能夠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通過閱讀、思考、提問、爭辯等方式的自主活動來提高學生自主性學習的能力。(2)精講。這要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里,能夠用簡練、準確的語言,提綱挈領地將知識點梳理透徹,方便學生更好地去理解。例如,可以運用比較法介紹各種應用文章的寫作要領、方法、技巧和注意事項,對例文分析,多方面、多角度進行鑒別比較,與此同時,也可以利用教材中各類文種的特點、格式、寫法及寫作要求之間的不同點,啟發學生對相近文種進行分析,比較其差別,引導學生把握文種間的共性及個性特點,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教學效果。
三、學以致用,熟能生巧
學以致用,熟能生巧的表現在于學生學習行為的改變,動手能力的增強。對于應用文寫作本身而言,它是一門專門化的技能,一般都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所以寫作理論指導下的寫作訓練是應用文寫作教學的中心步驟。多練能夠對教師講解過的知識進行質的升華,讓理論知識最大化地轉化為實際能力。引導學生及時評講,進行大量的重復訓練,通過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同時,教師應該堅持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原則,對學生進行一系列的過程評講與練習,讓學生充分熟練掌握寫作要領和寫作技巧,把寫作知識真正轉化為寫作能力。
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難題,教師需要利用應用文實踐性、應用性的特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科學采用教學手段,盡量實現教學活動化、生活化、專業化。應用文寫作對于中等職業學生非常重要,應用文寫作能力的提高過程中,教師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正確的引導和有效講解能夠讓學生在循循漸進的過程中提高應用文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朱彥.淺談如何進行應用文寫作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11,5(6):52-53.
[2]施偉萍.高職文秘專業應用文寫作教學方法初探[J].才智,2013,9(5):14-15.
[3]李杰.中職文秘專業學生應用寫作能力培養初探[J].才智,2011,12(9):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