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就是理論,行就是實踐,知行合一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多以理論為主,忽視了實踐的環節。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沒有起到應有的教育作用,反而因為枯燥乏味難以被大學生接受,因此必須充分考慮實踐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義。通過實踐,致知于行,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論,使理論升華為內在的驅動力,學會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知行合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凡是討論教育的方式與方法,必定會討論到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在教育的實際過程中,究竟是理論先于實踐,還是實踐先于理論,究竟哪一種方式能夠收到最好的實效,達到教育的目的,這一問題的探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單單因為大學生的獨特社會地位以及心理特征,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個大學教育過程中發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理論性要比其他的課程更為明顯,實踐環節薄弱已經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顯著特征。為了能夠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有的作用,必須探討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中,“知”與“行”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成為棟梁之材。
一、知行合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1.獲得大學生認同感的必要手段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收效甚微,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得到大學生的認同?,F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采用單向循環的模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多采用理論授課的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多講授理論,而不考慮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大學生可以進行實際操作的環節幾乎沒有,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狀態。這樣,已經形成獨立人格的大學生無法接收這種“填鴨式”的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明確的認識,只有將知與行結合到一起,在實踐的過程中傳授理論,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認識,才會意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至關重要,這樣才能積極地配合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學識。
2.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現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以思想政治教育課進行,這種以課代教的方式最終的檢驗方式多以考試或者課程論文為主,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忽視了人的主體地位。雖然有些高校設置了心理咨詢輔導站以及專職思想政治教師,但是,在實踐過程中,這些都流于形式。這樣的結果不僅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較強的理論性,更是因為教育者們自身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實踐環節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突出主體地位,就必須取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菰锏睦碚摬粌H大學生難以接受,教育者們更是在日復一日的講授過程中消磨了熱情和作為教育者的高度自覺性。所以,必須致知于行,將實踐環節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以理論為經,以實踐為緯,在二者結合當中,幫助大學生確定自己的人生定位。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推行知行合一教育模式的途徑
1.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任何教育過程中人是居于主體地位的,都離不開人發揮作用。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重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目前的思想政治課,就是沒有將大學生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來對待,所以才會收效甚微。知與行的脫節,更是將大學生從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架空,失去了大學生這個主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開展過程中舉步維艱。
2.注重教育效果的反饋
教育應當是一種良性的雙向互動,而不是單向的管理鏈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被大學生認可,就是缺少了溝通與互動。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已經有了獨立的人格,他們更需要的是指導和引導,而不是命令和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大學生獨立完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所以需要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的效果進行及時的反饋,根據大學生的接受程度,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只有經過反饋才會真正了解大學生的所思所想,教育者才會在教育過程中有所取舍,完善教育過程。
3.充分利用大學生社團的作用
在大學校園里,學生社團比比皆是,高校的輔導員和教育者可以利用這些擁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社團,在進行社團活動過程中考慮自己的得與失,考慮如何在大我中發揮小我的作用。因為涉及大學生的興趣愛好,用這樣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貼近大學生的實際,引起大學生的共鳴,遠比枯燥的理論更切合大學生。
總之,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合理化的標準,關鍵要看受教育者是否能夠“知行合一”。鑒于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知行脫節現象,嚴重影響了其成效,并制約了教育目標的實現。為此,“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提出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通過對“知行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論基礎、內涵功能的深入探析,以突顯這一教育模式的科學性。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這一教育模式的路徑,以增強其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王陽明,王學典.傳習錄[M].藍天出版社,2007.
[3]陸建非.陶行知教育名著:大學生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