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作文教學是高中教學的難點,也是高中教學的薄弱環節。相對以往教師引導、學生寫作、教師評改的教學模式,“有意思”作文教學模式的探究開啟了語文作文教學的新紀元。
關鍵詞:高中語文;作文;教學模式 一、從細節入手,激發文字的活力
高中的語文課堂教學是針對學生進行一系列的加強深入研究的過程,學生擁有更多自己主觀的感受,“有意思”作文教學對教師有一定的考驗,要求教師要在以往的課堂教學經驗中總結創新,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加強細節性活動的設計,有時可以創設一個具體場景,鼓勵學生用文學語言描述出來。例如放置一個花瓶在講臺上,讓學生來個性表達,并適時予以鼓勵和評價,如“桌子上有一個花瓶”“花瓶在桌子上靜默著”“花瓶在桌子上等待著,等待一場盛大的暗戀”等。
二、開展活動鍛煉學生,將新奇帶入課堂
作文并不像看起來那么枯燥,語文課本中名人名家的故事,寫出一篇篇富有含義的文章,學生會抱著欣賞的態度去看,但是沒有意識到其實在這篇文章里好的語句也可以應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去。教師要開展一些活動,例如講述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讓學生們把故事概要與自己想到的東西寫下來,不限字數,接著讀一個相似性的故事,再讓學生把心中想的寫下來,不斷循環,直到寫下來的字數達到兩三百字,接著再讓學生將自己先前寫的連接整合在一起,逐漸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
三、留心身邊事物
要讓學生養成記日記的好習慣,這項習慣可以使學生更加細致。要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輪流說出自己最近一段時間遇到的事情或者一些經歷,讓每個學生留心自己身邊的事情,這樣就不會發生在寫作文時沒有東西可寫,等學生都說完自己的事件后可以將他們所說的進行整合,引發學生探討,拓展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思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采用各種“有意思”的方式與活動來進行教學,促進了課堂的活躍性,吸引了學生的目光,長此以往,學生會養成自己思考的能力,不會再存在沒有東西可寫,表達不出來的問題。例如“從生活中找米”這個題目,隱含的意義很濃,先要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理解這個“米”字的含義,讓學生大膽地說出來,再進行引導,這樣的教學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茹紅忠.審視與探尋:合適的作文評價標準[J].語文月刊, 2012(01).
[2]曲慧.領異標新二月花:淺談創新思維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月刊,2011(10).
[3]陳珍.作文教學應回歸思維訓練[J].語文月刊,2011(08).
作者簡介:唐道瓊,女,本科,就職于重慶市兼善中學,研究方向: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