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滿足時代的要求,自身學科發展的需要,教育學專業進行課程規劃已勢在必行。教育學專業課程規劃過程中應遵循示范性原則、操作性原則,對教育學專業目標、課程設置、評價模式三方面進行合理規劃,以期為教育學專業學科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教育學;課程規劃;培養目標
一、教育學專業課程規劃必要性
1.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重復,時代感不強
由于課程設置的隨意,導致課程內容的重復。這種重復指兩方面,一指教育學學科內部的重復,二體現在外部,即教育學學科與其他學科上。從內部來看,我國教育學課程在內容上追求大而全,但正因此導致了雜而亂從外部來看,一部分知識在教學論、德育論、學校管理等課程還要重復講授,造成了教育學在低質量上重復、徘徊。
(2)課程結構單一,缺乏宏觀規劃
從專業課程結構來看,絕大多數的教育學專業課程結構采用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模式。這種模式無太大問題,問題是選修課與必修課的選擇略顯籠統和粗糙,更像是把教育學專業的所有課程進行了簡單的兩分而已,各類課程的比重相差很大,造成了理論課研究不深入,必修課為主,選修課只停留在教育計劃上;實踐課實踐不到位,教學實踐技能課程相對缺乏,教育實習時間短且內容形式單一。
(3)課程設置隨意,主觀性強
從課程開設的角度來看,眾多高校對于教育學專業應該開始哪些課程雖有一些共識,但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課程內容設置隨意,有的學校注重教育學,有的將教育史放在突出位置,沒有統一的課程設置依據。此外,課程開設順序不符合邏輯,隨意性強,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考慮。這些雜亂無章的排課,必然會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和培養目標的達成。
2.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需要進行課程規劃
(1)教育學專業課程規劃,時代發展的要求
伴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推進,當務之急便是促進教師教育的制度設計和課程建設。也就是說,要建立起體現時代特征、能夠適應甚至引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而教育學專業是以中小學教育為重心,主要功能在于增進未來教師對教育實踐的理性判斷和反思批判能力,這正與當前中小學教師所需要的“反思性教學”“建構主義教學”的理念相一致。因此,教育學專業承擔著重大的時代責任,課程規劃勢在必行。
(2)教育學專業課程規劃,自身發展的需求
教育學專業建立以來,為社會培養了無數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科學研究者,但很多問題成為教育學專業學科發展路上的絆腳石。如教育學專業培養目標模糊,課程體系不健全,課程評價體系仍沒有突破傳統的總結性評價等問題,使教育學專業已不能滿足自身學科發展的需求。教育學專業要想進一步地提升學科地位,必須根據自身專業發展的狀況進行課程規劃。
二、教育學專業課程規劃原則
1.示范性原則
教育學專業課程規劃首先應堅持示范性原則。通過教育學教學,學生不僅能很好地掌握教育教學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解決為什么、是什么的問題,還能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的教學中,解決具體的教學問題。即教師通過建立教學情境,加強師范能力訓練,引導學生從教育現象分析入手,發現規律并概括和總結出教育教學原則。通過一連串的學習,學生解決了怎么做、如何做的問題,對教育理論的理解不只停留在記憶的層面,而是將理論與操作有機統一起來。
2.操作性原則
教育學專業課程規劃的主導思想在于加強操作性?,F行的課程體系一味地重視教育理論的講授,而對實踐操作、教學技能的訓練遠遠不夠。反觀眾高校教育學專業的成績考核標準,只注重理論的考核,缺乏實踐能力的檢驗。教育學專業課程規劃應幫助學生完成學以致用的轉化,使學生認識到教育學是致力于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學科,在教育實踐中體會到學習教育學的真正價值。
三、教育學專業課程規劃構想
1.恰當定位專業目標
為了充分發揮課程功能和實現課程目標,對教育學專業目標進行恰當定位是很有必要的。教育學與一般的教育技能訓練課程是不同的,它是以情境中的教育實踐為直接研究對象的理論性綜合學科。根據教育學學科專業自身特點和社會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堅持培養目標寬口徑、厚基礎人才質量觀。筆者認為教育學專業目標應該是為教育及相關領域培養后備人才,為基礎教育培養復合型師資,為研究生輸送高質量人才,為學生未來就業提供素質基礎,為教育研究領域培養研究型人才。
2.合理建構專業課程體系
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應打破原有的硬性的分科課程體系,依據學科建設、學生興趣和社會需求,將教育學專業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
以學科建設為基礎,設置必修課程。教育學專業課程體系中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必修課程。確定是否屬于必修課程應遵循三個原則:(1)反映教育學研究新的范式。(2)反映教育學專業特色。(3)對于未來學習是否具有不可或缺性。依據此原則,在整個教育學課程體系中,具有基礎地位的教育學原理、中外國教育史、教學研究方法等課程設定為必修課程;具有明顯專業性的課程如課程論、教學論、教育技術理也應成為必修課程;具有反應教育學應用性取向的教育哲學、教育法學等課程也應被列入必修課程。
以學生興趣和社會需求為依據,設置選修課。教育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教育學專業選修課程的靈活性。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怎樣能夠有效地運用已學的理論知識解決現實復雜的教育問題,這就要求教育學要培養學生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廣博的知識,在殘酷的就業競爭中取得優勢。選修課程的開設,就為學生提供平臺,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以及市場的需求自行選擇科目,可為繼續深造奠定基礎,提高自身綜合素養。
3.重建課程評價模式
如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評價模式上提倡進行發展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反觀對基礎教育起指導作用的教育學,其評價依然只停留在結果性評價上。因此,突破教育學專業傳統的評價模式不論對于教育學自身學科發展還是基礎教育改革都是極有益的。我們要改革單一的終結性評價,將發展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融合,考試形式為開卷與閉卷相結合。開卷重在考查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涉及面可以寬一些。開卷可考查學生針對教育界中的熱點話題的思考能力,主題自擬,寫一篇3000字左右的論文。同時,教師將學生平時上課表現也納入評價結果中,適當加大平時成績的比例。通過這種評價方式,使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在自學的過程中收獲更多,更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德華.教育學課程改革與案例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06).
[2]張敏.高師主體性《教育學》課程體系的建構[J].中國高教研究,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