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貝馬斯建立的交往行動理論是指行為主體之間遵循公眾共同認可的社會規范,把語言和其他符號當作媒介,通過非強制性的真誠對話,從而達成共識和諧的行為,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和意義。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中,通過選擇恰當的語言進行對話,并遵循共同的規則,以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交往是詮釋師生關系的基本前提。
關鍵詞:交往;師生關系;主體;理解
哈貝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半生都從事交往行動理論的構建,嘗試為“病理性”的現代社會提供正常的社會評論準則。他對“交往行為”合理化的長達數十年的研究,不僅在理論上推動了當代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學科的發展,而且在實踐上也深刻地影響著當代社會在政治、法律、道德、文化和教育領域的改革。文章從交往行動理論的概念內涵入手分析師生關系,試圖找到一條優化和改善師生關系的路徑。
一、交往行動理論的概念和內涵
交往行動是指,每個參與者在相互交往后能夠毫無保留地,達到意見相同的基礎上,使所有的個人行動計劃合作化的內部活動。
人的行為被哈貝馬斯劃分為“工具行為”和“交往行為”。其所指的“交往行為”,主要是說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交往行為”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之間產生的涉及人與人關系的行為;第二,它是以符號或語言為媒介的;第三,它必須以公眾一致認可的社會規范來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第四,對話成為交往的主要形式,人們通過真誠對話來達到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一致”,所以,我們可以認為“交往行為”是以“理解”為導向的行為。
人是“交往行為”的人,也是生活形式中的人,但人的這種“交往行為”不一定完全合理。正如“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典型的人的交往不合理的社會。那么該如何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呢?哈貝馬斯提出的基本措施有二:一是選擇恰當的語言進行對話;二是承認并重視共同的規范準則。以上便是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的大致內容。
二、交往視野下師生關系的哲學透析
師生關系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一對關系。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教育界就師生關系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但無論是在理論定位上,還是在現實狀態中,傳統教育中的師生關系都體現為一種不平等性的關系,其實質就是一種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哈貝馬斯跳出了笛卡爾的“二元對立論”,認為真正的交往行為不僅是以語言為媒介,以理解為目的的對話行為,而且是行為主體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通過規范調節實現個人與社會和諧的行為。具體到師生關系中主要是指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之間的交往,即師生選擇恰當的語言進行對話,并遵循共同的規則,以達到相互理解的目的。交往成為詮釋師生關系的基本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處于交往中的人們之間提出的(至少是暗含的)并且被公眾一致認可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要求使一般承載著行為的交感成為可能。“任何處在交往活動中的人(包括師生之間的交往),在施行任何言語行為時,必須滿足若干普遍的有效性要求并假定它們可以被驗證”。如果交往行為者想要參與這個以理解為目標的過程,那么他就必須承擔起滿足以下有效性要求的義務。這些要求包括:
1.說出某種可理解的東西
2.提供(給聽者)某種東西去理解
3.由此使他自己成為可理解的
4.達到與另一個人的默契
另外,要實現“交往行為”的合理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承認和重視共同的道德規范。具體到師生關系中是指道德規范代表著教師和學生共同的利益,能被他們接受和遵循,即師生“在行動規范的可接受性上達到同樣判斷”,從而進行合理的師生交往。
三、交往行動理論對改善師生關系的啟示
1.承認并尊重師生的主體地位是師生關系優化的基礎
哈貝馬斯指出在交往關系中,不存在主動和被動之分,不存在外在力量的強迫問題,不存在約束和被約束的問題,而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間的平等交流、解釋、對話、相互理解、求同、合作。
具體到師生關系中,就是要求師生雙方把自己看做是主體。既要把學生當作認識和學習的主體,又要當作被教育者認識和教育的對象主體。學生在認識教師以及教育教學內容的時候是主體,在被教師認識和教育的時候同樣也是主體。教師在認識和指導學生時是主體,在被學生認識和影響時也是主體。師生關系就是平等交往、合理對話、相互理解的關系。師生關系的模式就是相互理解、合理對話、平等交往、共享知識的模式。
2.通過對話達到的理解是師生交往關系優化的核心
“相互理解是建立在語言交流的基礎上,是言者通過陳述表達意向和以言行事,通過傳達知識和信息、解釋、使他人信服,形成認同,從而與聽者達成一致”。可理解性、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是言語表達內在要求。只有參與言語行為的人遵循這個內在要求,才能形成主體之間的相互協調,從而達到理解的目的。
在進行交往活動的時候,只有參與者同時進入交往的兩種水平(即人際關系的主觀際性水平和陳述性內容的),語言的交往才會發生。參與者在進行以達到理解為目標的活動時,必須滿足以下條件:(1)內容的真實性;(2)規范(或價值)的正確性(或適宜性);(3)表達的真誠性。
師生交往過程實質上是指具有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的教師和學生,通過合理恰當的語言進行平等的對話,從而達到彼此理解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陳學明,吳松,遠東.通往理解之路:哈貝馬斯論交往[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2]哈貝馬斯.交往行動理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362.
[3]康偉.師生主體間性理論與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