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各國之間的教育交流也日益密切。教育國際化既促進了各國教育市場、人才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共享,同時也促進了跨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漢語熱”和“留學中國”在世界方興未艾。探討職業院校,如何從課程設置國際化、師資國際化、民族文化的國際化三個方面出發實現職業教育的國際化。
關鍵詞:職業院校;課程設置;民族文化;國際化
教育的國際化是時代的必然。20世紀60年代之后,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一個“黃金時代”,吸引了亞洲等地的發展中國家的廣大留學生前去交流深造。而在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亞洲四小龍”經濟高速發展,21世紀初“金磚四國”崛起,以及始發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和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則將世界的目光引向了中國等充滿勃勃生機的新興經濟體。很多跨國公司紛紛在亞洲設立分公司,國際性人才的培養成了當務之急。全球興起了“漢語熱”,不少發達國家的年輕人也開始以中國作為自己事業的起點。中國教育的國際化進入了一個“暖春”時代。
一、“教育國際化”的含義
首先,應該明確“國際化”這個概念具有兩個重要的核心特質:它一方面是一種國家間(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活動(或過程),另一方面是一種雙向的交流活動(或過程),即國際化是一個“引進”和“輸出”的雙向過程。“引進”就是一國認識、理解、尊重進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輸出”就是一國把本國優秀文化成果推廣到世界,讓世界各國認識、理解、尊重進而吸收本國優秀文化成果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國際化是作為一個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則、進行跨國合作的動態過程。其次,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認為,教育國際化就是要求教育“反映出各國共同的抱負、問題和傾向,反映出它們走向同一目的的行為。其必然的結果則是各國政府和各個民族之間的基本團結”;“在消除了偏見與沉默的情況下,以一種真正的國際精神發展相互間的接觸。”“教育國際化”是指超越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地域限制,將教育的視野從自己的國家擴展到其他國家甚至整個世界,把國際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觀念融合到本土學校的教學、科研和服務等諸項功能中。
二、如何做好“職業教育國際化”
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是“計算機應用與軟件技術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院校”,是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部、信息產業部聯合批準的“電子信息產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在電子信息行業和計算機技術方面,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基于課堂而超越教室的學習方式、與企業零距離的對接等等,這些都是能吸引廣大學生和留學生到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求學的優勢。那么,如何把學院的現有優勢進一步發揚光大,結合留學生教育,實現職業教育的國際化?
1.教育國際化的基礎是要做好課程體系
有了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才能談得上教育國際化。如何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呢?其關鍵是做好國際化課程體系的設計、課程內容的篩選、教學方式方法的選擇、教學質量的評估等等。這些,我們可以借鑒學習英國的BTEC、德國的雙元制等等。
眾所周知,課程設置從屬于專業設置。學院可以根據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優化、拓展專業設置。在我國當前專業設置權大幅下放的情況下,課程國際化需從課程改革做起,以推動專業設置國際化和課程設置國際化一道前進。專業或專業方向的開設,核心的工作都要落實到課程設置。而課程設置,是要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材施教”。必須考慮到教學對象和培養對象的實際情況。教學質量評估,則是需要我們去“探索科學完整的、與國際接軌的中國教學質量認證體系”。
留學生來華學習,當然迫切地需要國際化的教材和課程、國際化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我國目前課程的專業設置只有200多個專業,使得來華留學生選擇的余地不夠寬。而在美國,各大學對留學生設置的專業多達5000余種,日本也有3000多,英國則高達8000多種。另外,目前我們講授的知識內容也太專、太死。北信的優勢專業如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技術類、財經類的專業課程如何能進一步切實地與國際化的教材、課程體系接軌,如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中國教育質量管理和認證體系,還需要依靠一線擔任授課任務的教師們去深入探索。
2.構建有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的師資隊伍
具體做法是“走出去”和“引進來”。即一方面可以讓我們的優秀教師走出國門,了解最新學術動態,參與國際教育合作與學術交流,更新其原有的知識結構,造就一支有一定學術造詣,能參與國際活動、進行國際交流的國際化師資隊伍。另一方面,可繼續加強校際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其在學術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向縱深方向發展。在此,需要強調的是,與國外院校間的師資交流合作必須避免形式主義,而從實處做起,做細、做精!
3.需改變在“在中國留學就必須用漢語教學”這種觀念
因為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的目的,不只是學習漢語,而主要是在中國學習相關的課程。所以,用英語等中介語授課不僅可以繞開漢語這個難關,降低留學生學習的門檻,而且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激發他們來中國學習的欲望。在政策規定上明確規定海外引進的教師應承擔一定數量的英語專業教學任務;另一方面,選派優秀師資出國培訓的同時,切實明確其回國后開展英語教學的任務。任務具體才能努力方向準確,國外培訓的收益才會最大化。其實,用英語開始部分專業課程,不只是留學生的需求,也是中國學生所希望和歡迎的。
4.在引進和開發國際課程的同時,也要加強和挖掘有中國特色,展示中國文化知識、科技成果的課程
“國際化并不排斥本土化、民族化,兩者實際上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國際化要依賴本土化才能生存,本土化要依靠國際化才能發展。”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多民族國家。從古到今,無論是在人文教育、科學技術,還是政治經濟、民俗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績。而我們若能把這些東西系統地、科學地整理出來,編輯在設置的有關專業的課程之內,加以創新性的利用,不僅可通古而知今,而且還可以幫助留學生更多地理解和認識中國,促進國際溝通和交流。現代研究者們對《論語》中“中庸”“和諧”思想的研究,引導著現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而對《孫子兵法》從商業運作方面的解讀,對《三國演義》從領導方式、權謀方面的研究,都是對現代社會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的,也是我們應該去傳承和發揚光大的。
總之,課程國際化一方面是課程與國際接軌,國際教育通用性原則和多元文化交融而呈現的一體化趨勢;另一方面因其開放性和文化的互異與繼承而呈現的多元化趨勢。因此,我們要在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上多投一些力量,多下一些工夫,使教材建設上體現國際化,跟得上國際教育發展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徐芳.高等教育與經濟全球化關系探討[J].經濟師,2005(05).
[2]沈文忠.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中課程國際化問題初探[J].外國留學生研究,2008(03).
[3]薛崇.遼寧留學生教育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2(04).
[4]袁利平.關于教育國際化的真實內涵及其現實檢視.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1).
作者簡介:孫海蓉,女,1972年1月出生,碩士研究生,就職于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