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A level課程是由英國劍橋考試委員會監督下開展的課程,我國引入該課程意味著我國的考生可以參加英國高考,可以被英國的高校錄取。高中物理在英國高考中占據重要地位,分析了英國劍橋A level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模式。
關鍵詞:A level課程;高中物理;教學模式
一、物理實驗的教育功能
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性是無可比擬的,新課改更加強調實驗探究的重要性。實驗教學有以下幾種教育功能。(1)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學生對數據的分析能力。(2)幫助學生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3)學生根據觀察前人的實驗可以自我進行模仿,體驗創造性思維,從而提高自我思維能力以及認知能力。(4)掌握了實驗技巧,學生對未知的知識探究奠定了基礎,學生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5)借助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要達成上述的教育目標,必須有一套相適應的實驗評價和考核體系。美國著名教育評價學家D.L.Stufflebeam說過:“評價最主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
二、高中物理要考查實驗能力的原因
(1)實驗具備教學優勢,假設有一套完備的考察機制作為評價,那么物理的教育功能實現程度就會被證實,為了更好地保障物理教育功能奠定基礎。(2)應試高考在我國影響非常大,有了完備的考查評價標準,學生和教師都會引起重視。會從思想上去認可,可以改變教師以往的實驗態度,開始創新教學方法,杜絕“以講代做”“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3)學生借助動手實踐,能夠形成技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學生擁有了探究動力,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會更高。
三、A level高中物理實驗教學啟示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存在教育體制改革不夠完善、教學理論研究不夠深入、物理教師教學概念落后等因素,使得物理教學中,還是沿用傳統教學方法,應試教學現象比較突出。開展創新教育是一項緊迫的任務,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學習壓力使學生難以把握學習過程。教師沒有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起分析系統,沒有更好地幫助學生規劃學習,而是將更多的時間放置在解題中。A level高中物理實驗教學,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物理常識,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另外,英國的課本教材中,對物理實驗要求比較高,操作性也比較強,生活中一些簡單的物品就可以稱為實驗器材。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在進行物理學習中,教師更應該重視實驗教學方法。
1.物體的平衡
借助力矩原理對均勻的尺子質量測量,從力矩原理中可以得知,順時針的力矩等同于逆時針的力矩。如果m1表示的是砝碼質量,m2表示的是尺子質量,那么g就是重力加速度,而d1是從砝碼到支點的距離,d2是尺子重心到支點距離。那么就可以表示為m1=m2×■。當改變了m1的質量時,對■的變化要進行記錄,繪制出m2-■的圖形,那么斜率就是質量。如下圖所示:
■
這是借助力矩原理進行測量尺子質量圖。
2.圓周運動
將一個質量m的小球綁在繩子的一端,讓這個長繩子穿過手里的橡膠管,在繩子的一邊系上一個已知質量為M的物體。完成了該工作之后,再讓小球做水平圓周運動,當其變成恒定的圓周速度運動時,可以根據理論,Mg=mw2l。這個時候的M和l是已經確定了,借助秒表測量出周期T。這個時候就可以將加速度和質量的數值確定出來。這個實驗能夠幫助學生分析數據,鍛煉學生發現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物體的振動
學生將砝碼質量確定出來之后,長度的l可以借助豎直振動來確定,學生明確了周期和質量之間的關系時,借助關系式為T=amn,學生進行實驗,這個時候就可以將n值求出來。這個實驗方法,可以教會學生分析數據,學生對數據具備了分析能力,在今后學習中遇見數據疊加、數據排布規律,學生敏感度會很強。在這個公式中,學生可以將其轉化成對數形式得lgT=nlgm+lga,只要再改變砝碼的質量就可以測量出T周期數值,從而得出lgT-lgm圖像,那么斜率就是n數值。
總之,通過英國物理教學實驗我們發現,英國物理教學非常重視實驗,重視對實驗的數據分析,分析誤差。他們開展的實驗教學,一般都是一些量化理論,這些理論雖然在課程中沒有提及,但是將這些理論和對應理論進行實驗,學生就會從設計實驗、實施實驗以及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分析誤差中培養物理學習能力。總而言之,高中物理實驗學習中,師生之間要合作學習,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思想,使用創新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教學才會取得良好效果,實現高質量教學。
參考文獻:
[1]李晶晶,廖元錫.中學物理探究課堂中影響學生提出合理假設的因素分析[J].中學物理:高中版,2010(06).
[2]郭長江.德國卡爾斯魯厄中學物理教材透析:以上海物理課程標準內容比較為視角[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11).
[3]付茹娟.在實驗教學中大膽改革 勇于創新:進一步促進中學物理素質教育[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0(01).
[4]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再評由“應試教學”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教育發展研究,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