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分析了當前高校英語專業聽力教學存在的問題,介紹了需求分析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狀況,并就基于需求分析理論的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以期對提高學生英語聽力水平以及提升高校英語教學質量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需求分析理論;英語專業;聽力教學
一、當前高校英語專業聽力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中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仍存在著很多問題,與非英語專業聽力教學一樣,仍然采取傳統的“三步走”聽力教學模式,即介紹生詞,播放音頻,核對答案。這種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英語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種類型聽力測試的教學應用于非英語專業勉強可以,但是對于英語專業聽力教學而言,已經不合時宜,難以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在聽力教學中學生更多時候在課堂上只是作為“被動的聽者”,難以參與到聽力教學中,逐漸也就失去了對聽力教學的興趣。再有英語專業聽力教學更為重視的是短期效果,以專業四、八級聽力訓練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過級的要求,但是這些錄音材料與學生在現實交際中的體驗不同,并不能滿足學生在現實語境中的需求。
二、需求分析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需求分析理論很早就應用于經貿、教育、培訓等領域,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為外語教育界所接受,到80年代初期,需求分析理論就已經廣泛應用于國外的外語教學中。我國認知語言學研究會會長束定芳認為,在外語教學領域,需求分析主要起到了四個作用:其一,可以為外語教育政策的制訂和外語課程教學的設置提供依據;其二,可以為外語課程的內容、設計、實施提供依據;其三,可以為外語教學目的、方法的確定提供依據;其四,可以為外語課程教學的檢查和評價提供依據。總之,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的現實和潛在需求,并結合社會需求,才能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選取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開展有針對性的外語教學,從而提升外語教學質量。需求分析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取得的良好效果,也為我國高校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改進指明了方向。
三、提高英語專業聽力教學質量的相關策略
1.改變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改變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聽力水平和認知能力,英語教師對聽前、聽中、聽后整個教學過程都要進行精心設計,聽前導入為的是適當降低難度,營造想象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聽中階段要與學生一起分析聽力材料,有針對性地設置聽力任務,讓學生自己找出答案,培養他們自己解決聽力問題的能力;聽后階段強調的是評估,僅僅給出答案或核對答案是遠遠不夠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設置不同的聽后活動,以此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2.加強英語聽力課堂的互動,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
在聽力課堂上英語教師應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積極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引導者、幫助者以及促進者,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英語聽力教學往往是聽說的有機結合,以聽帶說、以說促聽,以此來實現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目標。英語教師在聽力教學中可以適當設置一些趣味性教學活動,營造能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環境,積極組織小組合作,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成為“主動的聽者”,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以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互動的有效性。
3.提供真實語境的聽力材料,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
英語教師提供的音頻資料應與學生在現實交際中的真實體驗保持一致,應突破現有聽力資料的束縛,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選取能夠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音頻資料,以滿足學生的現實需求。通過選取不同語言環境下的聽力資料,不僅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力,提高他們的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接觸到現實的會話,使他們能夠適應不同的語境,在不同的語境中進行口語交流,培養他們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現實需求再向外延伸就是社會需求,英語專業教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交中能夠用英語熟練、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這也是英語專業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提供真實語境的聽力材料,提高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的聽力水平,從長遠來看,也是在滿足社會需求。
從需求分析理論來分析我國高校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現狀,我們能夠得出,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以及聽說能力,既是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客觀要求,也是滿足學生需求以適應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因此,英語教師必須開闊視野,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提高聽力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形成有效的英語語言運用和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楊娟.基于需求分析理論的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策略探討[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03).
作者簡介:斯琴,女,1980年9月出生,研究生,就職于內蒙古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