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參與式教學與傳統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不同,能夠將講授知識與實踐相結合,讓師生共同構建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養。針對當前大學公共課學生興趣不濃、教學有效性欠缺的現狀,在公共課教學中嘗試了參與式教學法,主要授課策略有案例教學法、師生互動法及情境教學法等,發現參與式教學對大學生公共課授課模式改革有較大作用。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大學;公共課
一、參與式教學的含義及相關概念
參與式教學是指在良好的互動氛圍下,師生雙方共同參與學習活動,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在民主、和諧、輕松的教學環境下,教師從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真實學情出發,使用多元化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充分使用多種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使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增多,有利于及時反饋教學效果,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筆者認為,參與式教學強調構建新的師生交流方式,突出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在良好的教學互動情境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恰當的交流與合作,實現知識傳授、情感體驗及能力提升的目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單一的講授者,還將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學生共同成長。教與學統一在互動式的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式教學在教學中的應用一般通過以下兩種途徑:一是將參與式教學作為主要的教學模式;二是將參與式教學視為多元化教學方法的一種,在合適的教學情境中加以運用。
二、參與式教學在大學生公共課中的理論運用
筆者在承擔學校公共課的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對于公共課的學習態度總是抱著期末考試能通過就好的心態,積極性不高。為了提高公共課的有效性,讓學生轉變對待公共課的學習態度與習慣,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筆者在執教的公共教育學和公共心理學課堂上嘗試了參與式教學法代替傳統的講授法。一學期之后,發現收效甚好。學生開始逐步參與課堂討論,課下也開始去查閱一些資料為課上討論做準備。課堂變得活躍起來。筆者認為參與式教學并不是具體的教學技術,而是先進教學理念的體現。
1.轉變教學觀念,以師生互動為基礎
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才會使課堂真正活起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對白、討論、辯論等方法使學生參與進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習活動在自由、平等、活躍的氛圍中展開。以課堂討論為例,在討論過程中,師生能夠充分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解決學習疑問,激發思維創意,也能讓學生樂于展示自己的素養,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而在師生對話中,無形中減 少了教師和學生的陌生感,教師通過各種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意識,增強學生展現自我的信心與勇氣,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愛,促使學生為教師著想,達成雙向交流,形成民主、平等、自由的良好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2.采取案例教學法,豐富參與性
案例教學法是以案例為教學分析對象的教學方法。在講授課程理論知識時,面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教師要從傳統的灌輸教學法轉化為參與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較為典型的、復雜的、有價值的案例,模擬現實社會中的工作內容,以小組討論、案例處理等方式去解決案例中的問題,找出問題成因、外在表現方式和解決方案等。比如,在開展職業規劃課程時,即使是講解同一內容如職業生涯規劃的基本理論、勞動合同與協議、就業政策及形勢等,面對學生類型不同,教學方法也多種多樣。面對理工科學生,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后,留出答疑對話時間,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情景提出問題,解答他們的疑惑;面對文科生,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是因為文科生思維更靈活多變,教師只要恰當地引導討論方向即可。
3.以情境創設為手段,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大學公共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為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創設有利于學生提升能力的模擬情境或導入真實的社會情境。在設計教學情境時,要注意主題鮮明,演繹合理,在交流內容、行為方法等方面讓學生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通過對模擬或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探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如何解決難題,為將來走上社會做好準備。
大學公共課教學是大學教育的基礎構成,教師要在熟悉學情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公共課教學改革,有針對性地選擇新的教學模式——參與式教學。在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從課堂的主導者變成了學生的引導者,學生從被動聽講到主動參與,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增多,實現雙向交流與溝通,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鐘志奇.論參與式教學在職業教育中的運用[J].教育與職業,2006(23).
[2]董一冰.參與式教學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03).
作者簡介:葛曉穗,1984年出生,女,就職于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學前兒童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