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育是整體、多樣、個性化的教育,更是生命的對話。它強調人的主觀感受,是精神享受的過程,是美好情感、健康人格的陶冶過程,毫無疑問。作為教師就要抓好語文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充分發揮語文課堂教學的最大效能,讓學生在閱讀鑒賞中體驗感悟,在美的鑒賞中發展人格,在生活實踐中踐行完善,從而彰顯人性的光輝。
關鍵詞:語文審美;發展;健康人格
素質教育作為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發展的主旋律。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在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語文教學作為基礎學科,更應該利用其學科優勢,在美的鑒賞中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人格,推動和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筆者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的。
一、在閱讀中品味,在美的鑒賞中發展健康人格
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約占課文總數的60%。而文學作品教學的突出為審美教育帶來了新的廣闊天地。閱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講就是審美教育,它要擔當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諸多職能。我們要充分利用文學作品中的各種語言材料和審美因素陶冶學生的情感,用美好的事物塑造他們內在的美的心靈、磨礪美的意志、完善美的人性。首先是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審美鑒賞,提高分析評價能力。這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審美思維活動,是欣賞者對作品意象的情感契合。例如,《離騷》集中表現了詩人屈原的愛國思想感情,表達了舉賢授能、修明法度以統一中國的進步政治思想,以及獻身祖國的愛國感情,體現了決不茍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輝純潔的偉大人格。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崇高品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感受詩人修身潔行的高尚節操和疾惡如仇的斗爭精神,理解詩人用異花香草來表現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的方法,通過“移情”引起共鳴。
二、在不同的審美環境下塑造健康人格
從審美范疇來說有美就有丑,丑雖不是美的,卻仍是審美的范疇。在文學鑒賞中既要讓學生感知美的形象,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升華,同時又要學生感受丑的形象。教學中,首先必須讓學生將主觀情緒與審美對象所帶有的情緒色彩和諧統一并活躍起來。如,鑒賞《林黛玉進賈府》一課中,要先引導學生對小說中王熙鳳這個人物性格和情緒的理解,注意從她一系列的言談舉止中,捕捉她美麗外表下那故作姿態趨炎附勢的性格特征,學生就容易鮮明地感知這個性格扭曲了的丑的形象,從而產生不快和厭惡的情緒。而小說中美貌而善良的林黛玉以一個寄人籬下的弱者的形象,反襯了王熙鳳,讓人感到王熙鳳更丑,增強了審美的價值,學生對丑的否定中認識了什么才是美的。另外,在同一篇作品中,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中,也可能出現或優美或崇高的審美特征。如,孫犁的《荷花淀》,描繪了水生嫂在寧靜月夜下編葦席的形象,這個勤勞純樸溫柔善良的形象就具有優美的審美特征,給人以和諧、心曠神怡的審美感受。但在如詩如畫的家園受到日本強盜侵犯時,溫柔善良的水生嫂也與丈夫一樣拿起了槍,成為保衛家園的戰士。水生嫂此時不屈不撓的堅強形象就具有崇高的審美特征。因此,在比較鑒賞教學中,不能只是簡單了解不同的審美形態或對審美對象作浮光掠影的觀賞,而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和發現。
三、在寫作中體驗,在美的創造中健全人格
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藝術家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學生有了一定的審美感受能力,又怎樣進一步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美,而去創造美、表現美好的事物呢?寫作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在寫作中培養審美能力,首先要幫助學生提高思想認識、構建美的形象。要指導學生善于發現和積累生活中、學習中美好的人和事,并在頭腦中形成美妙的構思,以清晰獨特的形象表現出來。其次,寫作中要教給學生表現美的必要的技能、技巧。如果我們把美的創造比作過河,那么,方法、技巧就是船或者橋,有了它,才能順利地到達理想的彼岸。茅盾說:“模仿是創造的第一步。”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引導學生模仿范文的寫作,既可練筆又可促進學生對范文的理解,更是深化美感的重要途徑。另外,我們可以把報紙雜志在課堂上推薦、選讀,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鼓勵學生寫自由作文,篇幅及內容都不作什么限定。學生有較廣闊的寫作的空間和創作的興趣,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不乏文質兼美或有創意的。這樣,學生既獲得了審美創造情感上的激勵,又得到了交流和美的享受。這樣既能讓學生在文學作品的學習中體會愛情的純潔、高尚,培養積極健康的愛情觀,又能讓學生在寫作中很好地辨析自己的思想,準確傳達自己的觀點。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是可行的,因為語文教材中有文質兼美的散文,有小說,這些美的形象與語言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式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張秀麗.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學生健康人格[J].考試:教研版,2013(01).
作者簡介:張啟蓮,女,1964年10月出生,專科,就職于內蒙古赤峰市職業與成人教育教學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中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