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們常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很多人卻最怕學物理。原因何在?也許是物理知識太深奧了,難以理解。有的甚至把“物理”說成“無理”,還說要把“無理”說成“有理”,真是太難了!學過高中物理的大部分學生,特別是物理成績中差等的學生,總有這樣的疑問:上課聽得懂,聽得清,就是在課下做題時不會。這是個普遍的問題,值得物理教師和學生認真思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知識框架;規律;基礎
結合自身多年教學實際經驗,對高中物理的一些學習方法與策略進行詳細說明和闡釋,望能對學生的物理學習有所幫助。
一、知識框架認可
學習物理時,大多數學生采用的是大海撈針式的學習方法,他們往往做了大量的習題,但對其需要的掌握的基礎知識一無所知。根本不知道會考查哪些知識點,他們只求知道要考哪些題型。要是題目稍加變化,他們就束手無策,不知所措。所以,很多學生雖然做了大量的習題,考試卻并不理想。
鑒于此,學生應該重視對基礎知識的把握。做題時,做到有的放矢,透徹理解大綱所要求的考查的范圍和重要的知識考點。這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盲目地去做那么多的習題,讓人苦不堪言。
要重視并系統地掌握好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把零散的知識有機聯系起來。大到整個物理的知識結構,小到力學的知識結構,甚至具體到章、節,如靜力學的知識結構等。
二、用規律、性質解題
大多數學生解題時,習慣層層展開,不知道如何去整體處理一類問題。只有找準解題所需要的規律和性質,找對切入點,這樣才能一蹴而就,使問題簡單化,輕而易舉地解答習題。應該站在高處看問題,高屋建瓴。平時多進行專項訓練,找準重要規律和常用考查手段。
三、避深難,重基礎
很多學生大量地練習高難習題,花費大量心血,其結果是往往考一道很簡單很基礎的習題,卻不知道如何回答,甚至認為題目不可能有這么簡單。很多教師也是給學生鋪天蓋地地布置大量習題,拼命加碼也不管學生是否能夠承受,其結果往往是使學生產生畏難厭學情緒。特別是物理這門學科,很多學生還沒接觸就覺得可怕。
四、強化橫向聯系,拓寬知識面
物理學與生活實際聯系緊密,而很多學生卻缺乏常識,往往讀不懂題目所要展示的情境意義。所以,學生應該大量閱讀有關自然科學的書籍,特別是與物理有關聯的內容。
五、忠實于教材
大多數學生都盲目地相信各種資料,大量練習課外習題,忽視教材內容的理解。其實很多題都是教材中的一些習題的變形,只要把教材中的習題理解透徹,其他題型也就會迎刃而解。
六、三個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
關于基本概念,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速率,它有兩個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如在勻速圓周運動中),而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指在勻速直線運動中)。
關于基本規律,比如說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有兩個,經常用到V=和V=,前者是定義式,適用于任何情況,后者是導出式,只適用于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情況。
關于基本方法,比如說研究中學問題,常采用整體法和隔離法,就是一個典型的相輔形成的方法。
我們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還要總結出一些簡練易記實用的推論或論斷,對幫助解題和學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著電場線的方向電勢降低;同一根繩上張力相等;加速度為零時速度最大;洛侖茲力不做功等。
七、注重過程
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物理過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題的隱患。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圖,要運用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幾何關系。 畫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精確地掌握物理過程。有了圖就能進行狀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狀態分析是死的、間斷的,而動態分析是活的、連續的。
八、愛好數學
想學好物理就必須學好數學,利用好數學這個強有力的工具。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當初都去補習數學,并且和很多數學家聯手去攻克物理學中的知識堡壘。
綜上所述,在物理學習過程中,依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認知過程,逐漸發現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水平,進而確定自己改進和努力的方向。高中階段的學習是為大學學習做準備的,對學生自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所述的物理學習的基本過程——記憶、積累、綜合、提高就是對自己自學能力的培養過程,學會了學習方法,對物理科有了興趣,掌握了物理這門實驗學科的特點,定會把高中物理學好。
物理這門學科,雖然有的道理難以理解,但是它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解決的都是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真正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是不能離開物理學的。只要熱愛生活,熱愛科學,多關心自然科學方面的問題,多看一些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多看一些電視上的科教頻道的節目和動漫故事,這樣就會自然而然地喜歡上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郭冬梅.高中物理學習方法探討.中學時代,2012(04).
作者簡介:李紅光,男,1980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四川省郫縣一中犀浦校區,研究方向:高中物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