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導語即新課的導入,是教師在正式講課文之前,用來引入新課、啟發引導學生的話。好的導語能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和情感,啟發和引導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以最佳的狀態進入課堂中,取得先聲奪人的奇效。
關鍵詞:高中語文;課堂導語;設計
導語即新課的導入,它在課堂教學中是新課的導言,是教師在正式講課文之前,用來引入新課、啟發引導學生的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幾種常見的課堂導語的運用和感受。
一、音樂感染導入法
音樂富有感染力,適當運用于課堂導入,寓教于樂,寓教于美,能陶冶學生情操,豐富學生情感,能創設出良好的教學情境,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鴻門宴》時,播放屠洪剛的《霸王別姬》,課堂上音樂響起,學生立即被歌曲中所體現出來的項羽對虞姬的萬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無奈深深吸引,然后再問:“曾經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怎么會淪落到這樣一種下場呢?讓我們來看一下司馬遷是如何告訴我們的。”這樣便將學生的思維引入了學習文本的軌道,讓其在不知不覺中進入角色。
二、故事激趣導入法
利用帶有一定趣味性、教育性和啟發性的故事,引入新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拓展思維,豐富聯想,而且可以使學生從中領悟到人生哲理。例如,在教學莊子的《逍遙游》時,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傳說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莊子正伸開兩腿,像簸箕一樣坐著,敲著瓦盆唱歌。”學生頓時都笑了,覺得這個人很奇怪,怎么會這樣。我趁機引導學生:“同學們,世界上沒有長得一模一樣的人,每個人對生與死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個故事可能不為常人所理解,但我覺得它表明了莊子有著通達的生死觀,在他看來生來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變化。聞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評論: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他的文化烙印,他的書成了經典,至于歷代文人學者對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別的圣哲,我們也崇拜,但哪像對他那樣傾倒、醉心、發狂?”接著發問:“莊子如何能在千年之中擁有那么多的崇拜者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的《逍遙游》,一起來領略他的風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地引入了新的教學內容。
三、背景介紹導入法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內涵,在課堂開始,教師介紹作品寫作背景,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作者的情感表達。例如,在教學《藥》時,可以這樣設計:“今天,我們來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小說《藥》。這篇小說寫于1919年4月,‘五四’運動前夕,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社會的現實。這次革命失敗了,革命果實被篡奪,革命志士被殺害,社會對此表現冷漠。黑暗的現實,使魯迅先生深感喚起民眾、共同奮斗的重要性。為了啟發革命志士認清黑暗現實,吸取歷史教訓,更加勇猛地投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徹底搗毀黑暗統治,魯迅先生便創作了《藥》這篇小說。”向學生提供背景等材料,絕不是讓學生“戴著腳鐐跳舞”,而是啟迪學生的思維,為學生提供了一種解讀文章的方式。
四、以舊聯新導入法
在進入新課時,教師從學生已經學習過的知識出發,通過復習舊知識,拓寬舊知識,使學生聯想到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并結合所上課文的內容及其特點來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學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時,這樣的方法導入就很好:在初中的時候,我們學過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我們為毛澤東主席所描繪的“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遼闊壯美,瑰麗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為偉人涵蓋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氣概所折服。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長沙》,看看作者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繪之景,所抒之情。學生駕輕就熟,便會頓時激起高昂的學習興趣。
五、設置懸念導入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通過巧妙的設置懸念,來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的思維從一開始便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狀態。例如,在教學《氓》時,可說:“詩中的女子聰明賢惠,勤勞專一,那么她們究竟因為什么而被休棄的呢?”學生不免好奇,便會積極閱讀,展開討論,那么一堂課的基礎也就打下了。
總之,導入有法,但無定法。除上述幾種方法外,還有多媒體導入法、介紹作者導入法、解釋課題導入法、直接導入法等。無論采用哪種導入法,教師都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具體情況來設計,運用各種教學情境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孟杏梅.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學周刊,2012(02).
作者簡介:陳揚,女,碩士,就職于江蘇省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