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不是脫離其他而獨立存在。數學應該教給學生什么?國情是數學學習的前提,生活是數學學習的原動力,興趣是數學學習的有力保障。在符合國情的條件下,國家制定著眼于社會長遠發展的數學學習方案;明確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在學習中培養興趣,提高能力。
關鍵詞:數學學習;國情;生活;興趣;能力
學生問我:“學習不等式有什么用?”
朋友問我:“sinα,cosα能適用于日常生活嗎?”
甚至有其他學科老師也發出疑問:“數學真的有用嗎?”……相信還有很多人也有同樣的問題。眾所周知,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數學,但數學卻又從小學到高中,甚至一生,都跟我們緊緊相隨。對此,在教學工作中感觸頗深的我多次問自己:“數學應該教給學生什么?”
看了很多論壇和一些人對此問題的思考,回答基本基于兩個方向:一個是數學的實用性教學,另一個是純理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我認為,數學教給學生的應該是:符合于國情、生活下的數學體驗。
一、國情是數學學習的前提
國情,會影響國家現階段及未來五年、十年的規劃,同樣,也會深刻影響人們對數學應有的廣度和深度的認識,即不同的國情下對“數學應該教給學生什么?”的問題的回答會有所不同。如,我國仍處于發展中國家,國家在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的階段需要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在美國,科技發達,他們更需要醫療、教育、歷史、法律來保障公民的身體、精神。所以說:國情是數學學習的前提。“數學應該教給學生什么?”是在符合國情,著眼于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下確定的。
二、生活是數學學習的原動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與數學有關的問題:最常見的買賣關系中,我們有意識地顯性運用數學算術;在與人表達思想時,無意識地隱性運用數學邏輯;在面臨問題時,又以怎樣的思想方法對待;這些或直接,或間接,或現在,或將來,無不透射著數學的多次建模,都與數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由此,我們說,數學是生活的理論工具、成果;生活是數學學習的實踐平臺、原動力。只有生活下的數學體驗,學到的知識和方法才是最深刻的,由此培養起來的思維、能力才是最扎實的,數學的多元化思維方式滿足了生活需求,生活中數學學習的精神將讓我們終身受用。
三、興趣是數學學習的有力保障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不能只符合國情,不能滿足或高于生活而獨立存在,沒有了興趣,數學將變得枯燥乏味,學習沒有了力量源泉,必要的數學理論實踐知識就會變成被動的學習。所以,興趣是數學學習的有力保障,要教給學生什么,以什么作為切入點,在符合國情、滿足生活的前提下應更多地以激發學生興趣為方向,讓學生因此樂學、善思。既然如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又應該如何操作呢?
國家制定符合國情、滿足生活或高于生活的數學教學方向,教科書多體現數學知識的實用性。以激發學生興趣的生活實例入手,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讀一讀”“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等欄目,注重學生的數學體驗過程,帶領他們進行數學建模,共同分析,尋找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不僅在學習中學好數學知識(包括概念、公式、定理等),而且學好數學思想方法,提高數學素質。尤其是數學的思想方法,學好數學知識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學習思維的方式方法。有人說,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工具學科。確實如此,我們傳授學生的,給予學生的,一同探討的,是一種思維的過程。常見的數學學習、思維方法有:函數與方程、轉化與化歸、分類討論、數形結合。
四、學生最終具備的數學素質
1.通過數學學習,增強學生最基礎的對數字的敏感度,并在學習、生活中能熟練運算。
2.通過數學課堂學習及生活化的體驗,讓學生明白知識的形成、發現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3.對單純數學問題或生活實例的數學建模,學生會用函數與方程、轉化與化歸、分類討論、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對未能建立數學模型的事物,也能用數學嚴謹、認真、思維多元化的方式解決。
4.提高學生學習、生活最優化的意識。數學上追求最有用的結論、最低的條件以及最簡明的證明,讓學生形成了精益求精的風格,同時引發學生對有效工作、生活最優化的思考。
5.讓學生擁有鑒賞美的能力,數學中有很多種類的美,簡潔美、對稱美、統一美、奇異美……
6.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起的創新能力、探索精神、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歸根結底,都是在儲備生活的能力。
既然數學來源于生活,就讓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熱愛數學,學習數學的思維,養成數學嚴謹、認真的精神。
參考文獻:
張宏英.思考:數學應該教給學生什么[J].新課程:教研版,2009(02).
作者簡介:張慧萍,女,1979年11月出生,畢業于山西師范大學,本科,就職于太原市第五職業中學,研究方向: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