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活化”教學是新課改大力提倡與推廣的新型教學方式之一,其恰當、合理的運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學效果。以“內涵”及“意義”兩個方面為切入點,就生活化模式在高二年級思想政治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細致的探討。
關鍵詞:高二年級;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學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注重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主題的緊密結合,明確指出:“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生活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以下,筆者謹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嘗試就高二年級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學這一先進模式進行分析與研究。
一、生活化教學的內在含義
所謂“生活化”教學,即是指教師從實際情況出發,有意識地將具體的教學內容置之于學生所熟悉、所了解的真實生活背景之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生活化”教學的本質在于為學生營造一個他們所倍感親切的學習氛圍與環境,以此最大限度地誘發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濃厚興趣以及強烈愿望,真正達到“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這一教學目的。
二、高二思想政治踐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幫助學生實現對于所學知識點的深刻認識與理解
相較于小學階段、初中階段的思想品德課程,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抽象性特征,特別是哲學部分,歷來更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之一。我個人認為,其原因在于教師單純對概念或者原理做簡單的解釋,致使其講解過程脫離了學生現實生活背景。
這就要求我們高中思想政治教師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將一些抽象、復雜的知識點放置于同學生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真實背景之中。例如,在教學“內因與外因辯證關系”這節內容時,我就為學生列舉了如下的例子:我們班級里有很多學生,大家有相同的老師、相同的班級環境,接受的教育也相同,可是為什么有的學生進步很快,有的則進步較慢呢?
這其中,相同的老師、相同的班級環境以及相同的教育水平等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作用于自身的外部原因,它們是個人成長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不能隨意忽視。試想,假設沒有了這些外因,學生又談何接受到正常水平的教育,又談何取得進步與發展呢?但,導致學生個體學習成績差異的根本原因在于每個人不同的學習基礎、學習目的、學習動機、方式方法以及主觀努力程度等這些內在的原因。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性原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非根本性原因,是第二位原因;二者同時存在,缺一不可,但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2.有利于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理念背景下,衡量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之一不在于教師是否將教材上的理論知識點全都事無巨細地灌輸給了學生,而在于學生是否真正能對這些學來的知識進行靈活的操作與實踐運用。
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踐行則有利于素質教育理念這一要求的更好貫徹與實現。如,在學習“在文化生活中選擇”這節內容時,我從高中階段學生已有的社會生活實際經驗出發,向他們列舉了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文化現象:
利用星座、撲克牌等在電腦上算命;
婚事、喪事講排場、大操大辦,揮霍性消費;
……
這些現象都是學生平時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他們本身對此有就有著獨特的看法,將“在文化生活中選擇”這一教學內容巧妙寓于這些現象之中既能幫助學生加深認識,明確優秀文化與腐朽文化的區別及相關影響;除此之外,更能讓他們懂得一個重要道理:在眾多文化之中,只有提高自身辨別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的水平,才能避免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
我們高二思想政治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恰當地將哲學、政治、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點以及原理融入高中學生現實生活的實際背景之中,這既有利于真正構建起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更有利于全面落實思想政治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王琴.論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生活化的依據和基本途徑[J].資治文摘,2010(06).
作者簡介:張小麗,女,1977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田家炳實驗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