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汪曾祺小說的獨特魅力就在于他擅長在“平”中求“和諧”——在平常的故事中,用看似平淡的“手法”,來表現不平常的和諧的美好世界。
關鍵詞:汪曾祺;平常故事;平淡手法;和諧
汪曾祺說:“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這個使中國現代抒情小說在他手中起死回生的人,就像他的老師沈從文一樣,在當代中國作家中,是別致的一位。
汪曾祺早在20世紀40年代即走入創作行列,有《邂逅集》問世。1980年夏秋,花甲老人重新提筆。先寫了《異秉》,接著寫了《受戒》《大淖記事》等。從此享譽文壇,進入創作鼎盛時期。
因為汪曾祺出生并成長在江蘇高郵,后又輾轉于昆明、上海、北京、張家口等地。所以,他小說的背景多是高郵、昆明、上海、北京等。又由于汪曾祺受過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深深熏陶,所以,他的作品著力發掘、表現傳統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隱性印痕,其具體標志便是對我們民族性靈的獨到發現和熱情抒寫,突出同情、仁愛、互相幫助、相濡以沫等民族傳統文化命題,宣揚、贊美我們民族傳統的美德和美的健康的人性。
汪老的小說有其散文化的風格特征。他不注重因果邏輯結構,但仍使小說渾然一體;他注重氛圍的營造,而不刻意追求情節故事;他運用頗具散文風格的語言,而不加雕飾、約束……
諸多特點都充分顯示了汪老作為一代大家的一家所長和高深造詣。
然而,汪曾祺小說的獨特魅力,我想還在于他在“平”中所找到的“和諧”。
一、平常故事
汪曾祺筆下沒有炮聲隆隆、硝煙彌漫的戰場;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蓋世英雄;沒有血海深仇,沒有奴役冷酷,沒有明爭暗斗,亦沒有讓人窒息、壓抑、憤懣的倫理綱常、世俗偏見。有的只是雖身在市井但卻質樸“雅”氣的畫家靳彝甫,水果販葉三;還有荸薺庵的小和尚及村姑小英子;還有小錫匠及挑夫女。他不屑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去勾勒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卻只是以極其平淡而又感人的筆觸向你原原委委地道出一個個農家的,市井的小故事——就像小時候外婆講的老故事,雖“陳舊”但和諧——耐聽、好聽、愛聽。記得汪老曾說,他不屬于雄岸的高山,不會養“浩然”之氣。他屬于清風白水、竹籬茅舍。可涓涓細流,不也是迷人的景觀?《受戒》寫人間純情,可謂極致;《大淖紀事》講過去的故事,已把苦樂之味道盡。世間多平常之人,以平常人之愛寫平常人之事,且多非平常的生花妙筆,不是人人都可為之的。他筆下的農家、老人、衣食住行,均“很接地氣”,但其味不俗,題近旨遠。在他的柔而帶剛,細而見韌的風致里,難道就沒有山的偉岸與海的博大嗎?追求偉大的人有時并不偉大,而倒是安于微小者,常常獲得永恒。汪老,即是如此罷?
二、平淡的寫法
小說做到“別致”,有的靠“新巧”,有的靠“詭異”,卻難得靠“平淡”。汪曾棋的小說卻往往平淡,以“平淡”造就了他的別致。
汪老的這種“平淡”,我想可以從他對小說情節的一種“淡化”上找到癥結。他的小說雖避開了這個時代重要而深刻的內容(政治性主題、沖突性情節等),但也在說著自己對歷史的獨到體驗。而且,他將這種體驗(包括激烈的反應)淡化為“收斂”與“勁道”,在沉默中醞釀、發酵,于無聲處顯“驚雷陣陣”。
譬如敘述人所遭受的一種反常際遇,按照習慣,該有“幾多風雨幾多愁”了。但他在《寂寞和溫暖》中,卻處理得十分節制。他筆下被無辜定成右派的沈沅“卻每天好像過得挺好。”喜歡干活,還能看書等。又如,作者在《七里茶坊》中寫到那個北國大車店的雪夜:
老劉起來解手……上了坑,說:“他們(指三個由壩上趕牛來的旅客)真辛苦!”過了一會兒,又自言自語地說:“咱們也很辛苦。”
老喬一面鉆被窩,一面說:“中國人都很辛苦啊!”……
這三言兩語,看去平常,但經過那個時代的人卻能從這“平常”中撫觸到時代的痛苦,感受到命運加于中國人民的重荷。正所謂“言有盡,意無窮”。
除了上述“淡說”,汪曾祺對“說”的淡化還在于“不說”。如《職業》對街頭瞬間印象的即興捕捉,究竟要說明什么,我們也是不明的。但一旦太明確了,味道豈不索然!
而不管是“淡說”,還是“不說”,汪老的這種“淡化”都不等于蒼白。就如國畫的淡雅、留白,雖簡潔,卻又于水墨中帶點兒色彩的印象。而讀者也便是在這“印象”中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誠如汪曾祺自己所言:“三十多年來,我和文學保持著一個若即若離的關系,有時甚至完全隔絕。”這樣,他以局外人的身份寫小說,便可超脫于文學界的這爭那論和條條框框,堅持走自己的路,以獨特的審美方式構筑其平常而又和諧的小說世界。
當代文學正因為有了他,才有了他那滿溢地方風味,富有濃郁人性色彩,氛圍和諧寧靜的小說;也正是因為有了他,才給讀者“找”到了由“平常”中升華出的和諧的美好故事世界。
參考文獻:
[1]汪曾祺.汪曾祺作品自選集:自序.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2]汪曾祺.汪曾祺作品自選集.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3]汪曾祺.晚翠文談:自序.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謝娟,女,1977年9月出生。2001年畢業于重慶市渝州大學中文系。現工作于太原市第五職業中學,從事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