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素質教育的實施,分別從課程的設定方面、課程標準方面,以及上課的模式、教學方法等進行了不同的改革,本意就是讓學生從我國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中走出來,這樣能提高教學的效果。但從教學策略層面看,只有找到合適的方法,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教學組織策略;合作學習
一、高中合作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通過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與學生之間積極地展開溝通與交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和分析能力。只有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才能營造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同時,合作學習能夠突出“集思廣益”的教學思想,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建立起互幫互學的師生關系,使課堂充滿熱情和快樂。每個人都有分工,有一個適合于探討的問題。合作學習更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小組以學生自愿組合為前提,再針對各小組之間存在學習程度差異較大的情況加以調整,使各小組的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合理搭配,學生程度達到基本平衡。在學習任務下達后,按各自能力與專長分工合作。
二、適應高中語文教學的合作學習教學組織策略概述
1.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
(1)學會傾聽。學會與別人交談,仔細聽老師的提問要求,認真傾聽小組分工的要求,聽明白其他同學的發言,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學會傾聽能使我們取長補短,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也能使我們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學會表達。增強表達能力,教師應該調動學生的參與回答問題的欲望,培養學生敢說的勇氣,并給予他們肯定與鼓勵,使他們能夠有表現自我和獲得成功的機會。
(3)學會質疑。學生應做到有問題立即提出,如果有問題,應該敢于表達,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有不同的想法時,應積極進行討論,從而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
2.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應該發揮引導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訓練以及操作,同時也體現在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自主學習情況的前提下積極參與探討,以及引導學生。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起著引導帶頭作用,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平等、自由、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能提供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同時,教師又是合作學習的督促者,能夠適時督促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從而能夠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這樣能夠使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自如地掌握重要的知識,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能夠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方面、多層次的合作與交流。能夠使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虛心聽取以及接受他人的意見。將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就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能夠讓學生快樂地接受學習的內容知識,易于接受并且掌握知識,促進學生的整體學習成績,這樣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惠芹.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研究[J].成功:教育,2013(16).
[2]朱萬香.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教學組織策略探析[J].教學研究,2013(02).
[3]張東興,孫玉芬.淺談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0(09).
[4]姜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與有效教學的實施[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