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構建一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高職商業銀行課程知識體系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崗位能力,提升其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能力。但是只重視職業能力培養而忽視知識理論學習會嚴重地削弱這個課程體系的健康運轉。
關鍵詞:職業能力;課程體系;商業銀行;知識
隨著產品結構、盈利模式的不斷發展變化,銀行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職業能力要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本科生大量涌入就業市場,更令高職院校畢業生面臨的競爭日益加劇。高職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可發展能力不強的弱點就成為競爭能力的短板。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根據社會發展形勢和就業市場對職業能力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建構一個科學合理的、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商業銀行課程知識體系,從而更好地實現課程建設與職業能力培養的對接,培養出具備較強職業能力的畢業生。如何科學合理地構建起這個課程知識體系,不僅關系到畢業生的就業前景,更成為影響相關專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課題。
建立一個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商業銀行課程知識體系,首先意味著無論是課程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選取還是教學實踐的組織實施,各個環節都應嚴格遵循和充分體現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首先對高職學生銀行就業崗位及其相對應的職業能力,特別是職業核心能力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目前,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畢業生在銀行業初次就業時的主要崗位有銀行綜合柜員、大堂經理助理、電話客服專員、銀行產品促銷專員等。學生在畢業后5至8年可升遷的職業崗位是銀行大堂經理、銀行客戶經理、銀行理財經理、銀行產品營銷主管、銀行客服經理等。這些升遷崗位是高等職業院校金融保險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我們可以從銀行對于這些崗位所制定的相關業務規定中解析出相應的核心能力要求。例如,對于銀行大堂經理而言,應該能夠掌握銀行業務的處理方法和操作流程,維護大堂秩序,快速妥善地處理客戶提出的批評性意見,合理分流客戶,提供咨詢服務,主動客觀地向客戶推介、營銷銀行產品,收集市場信息和客戶信息,充分挖掘重點客戶資源。對于銀行理財經理或客戶經理而言,應該能夠掌握銀行業務的處理方法和操作流程,主動發現潛在客戶,進行客戶需求分析并提出理財建議,能夠設計資產配置組合,銷售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類理財產品,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圍繞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當前各高職院校圍繞這些崗位和相應職業能力開設了一系列相關課程,初步構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商業銀行課程體系。但是由于一些問題的存在,這個課程體系在教育實踐中未能有效地實現既定的目標。首先是培養目標,很多高職院校只強調培養“技能型”人才而忽視了“高素質”這一重要前提,過分強調職業特色和就業能力,忽視了對學生職業生涯長遠發展的規劃。第二,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實踐中均出現了在教學中出現重職業技能訓練、輕綜合素質培養的傾向,在課程設置上一味強調職業能力的操練和養成,忽視了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體系,導致學生知識儲備不足,學習能力低下,創新意識薄弱。很多高職畢業生走上實際工作崗位后發現自己難以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第三,實踐課程注重短期上崗能力的培訓,而未能有效達到提高與人有效溝通合作、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四,考核評價體系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職業能力。一些高職院校的課程考核體系中的評價指標和標準缺乏可操作性,甚至是以就業率為唯一標準,無法真正促進學生職業能力,尤其是其學習能力和職業生涯長期發展能力的養成。
基于上述研究,我們認為一個科學合理的商業銀行課程課程知識體系應該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首先必須明確要建立一個完整的課程知識體系。其完整性不僅體現在以職業能力的養成為核心,還應包括相關的背景知識儲備。這不僅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也可以滿足學生增強就業競爭力和提升職業發展能力的要求。第二,教學實踐中應該將職業技能與相關的知識有機結合。如,立足于銀行儲蓄柜員崗位的工作過程和工作內容的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課,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銀行柜員工作崗位職業能力,它的講授內容涵蓋了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規定與基本流程;但是在教學實踐中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金融服務理念和金融風險意識,嚴格執行銀行相關法律法規和遵守業務操作流程的自覺性,善于運用金融專業知識完成個人業務處理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真正具備符合銀行柜員工作崗位要求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金融服務營銷》是針對商業銀行的營銷經理等崗位,通過金融服務營銷課程的情景模擬設計與演示、角色互換與扮演、案例分析與交流、市場調查與報告等訓練項目,傳授金融服務營銷的相關業務知識,培養金融服務營銷各項任務所要求的基本職業技能,使學生能夠將營銷知識融會貫通于銀行業,全面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方法能力等通用能力,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第三,課程體系中還應該特別強調實訓和頂崗實習環節的重要性,因為它們可以使學習場所和真實工作環境保持一致,讓學生充分體驗職業情景,接觸到職業領域里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習和掌握相應的處理方法和技巧,在不斷提高相關的專業知識、職業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同時,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確立積極的人生態度。第四,增強考核評價體系的可操作性,充分體現對職業能力養成的重視。在考核方式上,應該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在學習過程中,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工作態度、行為能力和努力程度,采取學生自評、團隊互評、教師(師傅)對學生評價和團隊評價等方式進行。課程結束后,以答辯、操作、理論與操作一體等形式,對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綜合運用能力進行結果考核。對于課證結合類課程,以證代考。對于實習實訓課程和頂崗實習課程,由雙導師對學生的工作態度、操作技能水平、團隊合作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評價。
參考文獻:
[1]朱歡.《商業銀行管理》的建構主義教學改革探索[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4(2):78-81.
[2]劉小兵.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新型勞動者素質的要求[J]. 經濟論壇,2011(8).
[3]萬佳.獨立學院“商業銀行經營管理”課程教改探討[J]. 北方經貿,2012(5):159-160.
[4]彭衛民.關于《商業銀行業務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有關探討[J].中國外資,2008(12):249-250.
[5]20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R].上海: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麥可思研究院,2013.
作者簡介:彭爽,女,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金融保險、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
王靜,女,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講師,心理學碩士。研究方向:金融保險、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