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學校具有簡化環境、凈化環境、平衡學校環境與社會環境中和協調的功能。大學校園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非物質環境,其特殊性也表現在兩個方面:簡化和凈化的大學校園物質環境,建設自然美和科學美的基礎保障;平衡和協調大學校園非物質環境,重視大學精神環境建設,規范大學制度環境建設以及完善行為環境建設。
關鍵詞:杜威;簡化;凈化;平衡、協調;大學校園環境
一、“學校是一個特殊的環境”
由于“環境包括促成或阻礙、刺激或抑制生物的特有的活動的各種條件”,學校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其學校成員的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驚喜塑造的典型,學校作為教師和學生的環境,這一特殊的環境也使學校教育成為可能,學校環境就具有一種特殊的功能。
首先,學校要提供一個簡化的環境。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政治、經濟、文化等相互交叉,相互影響。客觀上要求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個簡化的環境,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征,建立一個井然秩序的環境。其次,學校要建立一個凈化的環境。學校還要注意環境的凈化,排除不良的東西。學校有責任選擇最優秀的文化,全部展現給學生,并使其文化自身的正能量得到強化。這也是學校的偉大之處所在——社會在發展,但學校不會消亡。再次,學校要平衡學校環境與社會環境中的各種成分,保證使每個人有機會避免社會群體的限制,又和更廣闊的環境建立充滿生機的聯系。學校要保證學生和更廣闊的環境建立充滿生機的聯系,使他們積極地參與更多的活動,避免狹小的群體環境的限制和束縛。最后,學校要具有協調功能。每個學生所在的社會環境不同,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群體之中,當從一種環境進入另一種環境時,同一準則會變化。學校為學生提供這一特殊的規范化環境,能夠給學生提供一種協調一致的影響,使學生形成一種穩定的、一體化的作用,并形成一致的評判標準和情感標準。
二、大學校園環境特殊性的表現
大學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站,是科研、教學、社會服務和人類文化傳播的中心地。“一個偉大的國家,必定有偉大的學校;同樣,沒有偉大的學校,也就成不了偉大的國家。”
1.大學校園物質環境
生活在大學校園里的師生,每天接觸最直接、最頻繁,感受最直觀的就是大學的物質環境,即通常所說的“硬環境”,主要包括校園自然環境和大學學術環境。校園的整體布局包括校園景點、體育場等諸多方面。校園自然環境應該追求整齊清潔,寧靜優雅。無論是宿舍、食堂等硬件設施,還是校牌、校徽、校園紀念封等作為校園環境的外顯,是大學具有自身的特色。課程與學科、教師隊伍建設以及現代化的圖書館、實驗室等,都為學術造詣的深化和大學質量的提高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2.大學校園非物質環境
大學物質環境是校園環境外顯和基礎,非物質環境則是內化和靈魂,主要包括大學精神環境、大學制度環境和大學行為環境。其中大學精神是大學環境的核心與精髓,其首要任務在于培養和弘揚大學精神文化,在“大學人”中形成廣泛的大學文化認同。大學作為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組織機構,它的日常運營和長遠發展需要一個有效的、規范的制度環境來保證。具體表現為:教師應該愛崗敬業、嚴謹治學,學生要刻苦求知、注重創新,有濃厚的學習氛圍,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和諧互助、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三、“學校是特殊環境”的啟示
“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對建設簡化、凈化、平衡和協調的大學校園環境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正如杜威提倡的:“學校要建立一個凈化的活動環境,選擇的目的不僅是簡化的環境,而且是要清除不良的東西。學校有責任排除它所提供的壞東西,而把有助于未來更美好的社會部分傳遞、保存起來。”
1.簡化和凈化的大學校園物質環境
學校要為學生選擇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內容,建立一個井然秩序的環境。一方面,要建設自然美的校園環境。建設優美的大學校園環境是大學環境建設的基本要求。校園的整體布局要合理,體現校園景觀的校園景點、標志性建筑等要獨具特色。大學的校牌、校旗等作為校園文化的載體和外顯,也應該更加具有自身特色。如哈佛大學校徽上“VERITAS”的原意為:“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但更要以真理為友”。另一方面,建設科學美的學術環境。大學是為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場所,大學的課程與學科是大學教育的深刻體現。學校應加強對專業設置和課程選擇方面的建設。梅貽琦有云:“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教師隊伍建設的質量和水準,對一個學校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富有現代化的圖書館、實驗室和校園網等,對大學師生的教學和學術研究的追求,在近年來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平衡和協調大學校園非物質環境
(1)重視大學精神環境建設。大學精神是大學的深層文化,是大學環境核心和本質的體現。主要體現在大學品牌、大學特色、大學理念以及在大學辦學實踐和理論研究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蔡元培指出,大學不應該是官僚養成所,而是應以研究高深學問的機關為宗旨,堅持“循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創立世界近現代大學的洪堡認為:“大學是一個追求光明、自由和學問的地方。”通過這些可以將大學精神概括為“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著眼未來”的超越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2)規范大學制度環境建設。大學制度環境是大學文化的中間層面,屬于規范文化,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規范師生行為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要做到“大學自治,教授治學,校長治校,政校分開”。“大學自治”是大學制度的根本,可以追溯到西方的中世紀時期,是大學與其他社會因素相爭取的結果,也是寶貴之處所在。“教授治學,校長治校”是大學制度環境的有效模式,其實質是大學要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權力。在前三者的集合下最后實行“政校分開”。
(3)完善大學行為環境建設。大學行為環境是大學文化在“大學人”身上的具體體現,是大學的行為載體,也是內化于心的過程。具體的要做好教師文化、學生文化以及師生良好的關系三方面的工作。教師文化應該有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嚴謹治學的學術追求。學生文化要體現有刻苦求知品質、注重創新精神培養,還有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記》中提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要組織展開合理的教學活動并提高其成效,就必須正確認識教師和學生所處的地位,樹立正確的師生觀,樹立新的學生觀。
參考文獻:
[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2版.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冀生.大學文化的科學內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