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同時,教師要注重心理教育的實效性。從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參與意識、家庭教育等方面來論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實效性。
關鍵詞:實效;情感;評價;引導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別于其他課程,它必須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重視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的同時,我們更要注重心理教育的實效性。所謂心理教育的實效性,就是我們的教育手段能夠使學生處于最佳的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通過長期的教學工作,我有以下幾方面體會。
一、傾注愛心,激發和培養親師情感
教師不僅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外部表現,還應了解其內心世界,與其培養共同的情感。作為教師,要多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多鼓勵他們,善待他們的錯誤,讓學生感受老師的關愛,從而認識自身存在的價值。幾年來,我所任教的多是幼師班學生。這些學生大多基礎薄弱,成績很不理想,家庭條件也不好。不僅如此,課堂上的表現也欠佳,玩電話、吃零食的現象時有發生。嚴厲的批評教育根本不管用,還適得其反。我又嘗試與他們談心,可卻發現和他們溝通相當困難。于是我先從學生感興趣的課堂內容入手,調整課堂結構,有時還找來一些經典的動畫和電影來作為教學的內容。這樣,首先讓學生對我的課感興趣,不知不覺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也借用電影中的內容展開話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比如,我們觀看動畫片《花木蘭》,在輕松搞笑的同時,不難看出影片中所體現出來的忠孝和愛國主義情懷。以此我們可以以親情為主線,讓學生敞開心扉,了解父母的不易,珍惜學習的機會,樹立人生的目標。并培養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積極進取精神。同時,教師飽滿的教學熱情,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以使我們的教育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二、以人為本,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1.課堂布疑難易適中,培養學生自我激勵的心理
在課堂上,一個難易適中的問題能讓人體驗成功,足以引起探究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敢于提問,敢于挑戰困難,這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提升情商的關鍵。以前,我有過幾年藏班教學經歷。起初,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我們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比如英語課上,我們講國外的交通用語,那么我就要求學生對比西藏與內地交通方式的不同,然后自然而然地擴展到中外交通方式的對比,再引出正題。學生馬上積極性就高漲起來,談起了西藏的特有交通工具——牦牛。這樣,每一名學生都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了。
2.合作探究,培養學生控制自我情緒和穩定的心理
面對成功不得意忘形,面對失敗不氣餒。提倡合作探究,讓學生有機會敞開思想,大膽質疑。還可以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品質,懂得平等協作的重要性,體驗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存在價值,并且認識到他人存在的價值,處理好人際關系。采取合作互動的方法,彼此互補、借鑒、啟發、點撥,以此來促進了解他人情緒和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三、作為教師,正確運用評價手段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起著重要作用
評價要做到客觀公正,面向全體,因人而異。注重采用心理換位的方法對各層次學生的學習情況、心理發展情況予以實事求是,正面為主,褒貶適度的評價。正確的評價可以使優生克其驕氣,引其奮進;使學困生樹立自信,激發興趣。從而進一步轉化成學習的動力,并形成良性循環的競爭機制。競賽可以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對待成功與失敗。
四、抓家庭教育,引導學生家長關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學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種力量。事實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的心理障礙,如說謊、無理取鬧、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為,都和家庭環境以及家庭教育有著密切關系。而往往不少家長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夠重視。曾經有一名女生,在高中階段就以生病為由,讓家長辦理了休學,然而病好之后就再也不去學校了。家長聽之任之。很快,十幾歲的少女每天無所事事。最后家長將孩子送到我校。在學校的正規環境里,孩子在裝扮上有所收斂。但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這種情況下,老師積極聯系家長,與家長溝通,堅決杜絕家長替孩子請假的情況,并要求家長嚴格管束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名學生逐漸被多姿多彩的校園生活所吸引,回歸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因此,在發現他們心理有缺陷時,我們就要及時與家長聯系,做到及時矯正,并在學校對家長開展如何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引導家長科學地教育孩子,從而培養孩子學會關心社會、關心他人,培養他們的責任感、獨立性和自制力,使其養成樂觀進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