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與激勵關系到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前景,關系到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復興,是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形勢下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十足的進步,但同時也存在突出的問題。深入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養大學生人格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若干對策。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考
一、高校大學生人格培養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高校教育工作的主體是學生,大學生隊伍又是一支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的隊伍,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們在日常的管理服務工作中也發現,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模范作用不突出,基本素質和理論水平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人生觀不夠正確
當前部分學生的思想存在一定的投機性、功利性、虛榮性和從眾性。在這里特別要提到在入黨方面,有些學生認為黨員是一種榮譽和身份,它說明了自己是一個學習認真努力、思想品德端正的學生,并未意識到黨員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一些學生認為入黨是一種“潮流”,在自己并不了解黨的歷史、理論、指導方針的情況下,在并未樹立共產主義信仰的前提下,盲目從眾,向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另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是:有些學生把入黨作為換取榮譽的“通行證”、獲得好的工作和發展機會的“墊腳石”。其功利性和實用性的入黨動機顯著地表現在入黨前后行為的差異上,這種不端正的入黨動機不僅不利于學生支部的健康發展,而且嚴重損害了黨員和支部在學生心中的形象。
(二)理想信念不堅定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而大學生人格培養卻處于滯后狀態,傳統人格培養的失效,現實人格培養的失范,理想人格培養的失落等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過渡時期,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的涌入使得心智不完全成熟的學生面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導向等多方面的挑戰。在我們學校很多學生都是“95后”,不能吃苦,怕受累,從小在蜜罐里長大,沒有責任,不懂擔當,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理想信念的樹立。
(三)政治意識不強
當前,很多學生政治意識不強,缺乏服務意識和大局觀念。在現實學習生活中部分學生缺乏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時,片面追求個人利益和價值的最大化,沒有樹立為同學服務、對同學負責的觀念。有些學生政治素養欠缺、理論水平不高,缺乏對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主義事業的清晰認識,對現在我國社會存在的問題態度偏激,判斷是非真偽的經驗不足,缺乏清醒正確的思考,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夠堅定。
二、大學生人格培養與激勵的若干對策
(一)認識自我,優化人格整合
認識自我是改變自我的開始。大學生要想有效地進行人格塑造,就應當充分了解自己的人格狀況,深刻理解這種要求實現的動機,明確人格塑造的目標、內容、途徑和方法。這個塑造是為了實現人格優化,達到人格健全。人格優化要從每一件眼前的事情做起。一個人的所行往往是其人格的外化,反過來一個人日常言行的積淀成為習慣就是人格。小事不僅有塑造人格的豐富意義,而且無數良好的小事可“聚沙成塔”,最終形成優良的人格。
(二)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確立符合自身能力的奮斗目標
一個人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才能對社會、對人生抱有正確的認識和看法。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站得高,看得遠,正確地分析事物,采取適當的態度和行為,穩妥地處理事情。這樣的大學生更容易形成心胸開闊、樂觀開朗的人格品質,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保持。一切客觀的環境影響和教育活動都要通過自我調節才能起作用。所以,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是主要依靠自身的修養。需要長期的自我修養和不斷完善,要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就要踏踏實實、立場堅定地堅持下去。
(三)面向社會,勇于實踐
人格的發展過程也是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因此,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對當代大學生的素質要求,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活動可以培養人格,但社會實踐活動對大學生人格塑造有更直觀的影響。社會是一個大舞臺,每個人必須接受社會生活的鍛煉,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
參考文獻:
孟祥萍.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研究[J].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05).
作者簡介:劉洋,男,1983年6月出生,碩士,就職于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政治學。
張煒,男,1980年11月出生,碩士,就職于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