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日常工作中的經驗,就水利工程中質量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質量監督;管理;水利工程
1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工作的現狀和不足
工程項目的質量監督不外乎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程序性的監督,另一種是實物性的監督。政府實施監督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美國的辦法,由政府官員直接進行檢查后記錄,最后驗收要看有沒有記錄,記錄全不全;另一種就是政府委托第三方來實施質量監督,典型的就是德國。政府通過委托第三方來進行質量監督,這個被委托的機構,必須是經過政府嚴格審查、有條件代表政府進行質量監督的機構。我國采用的是政府質量監督,現在進行的主要是實物性監督。一方面,當前我國的法制不健全,執法意識比較弱,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監督必須深入到工程項目上去,故實物性監督比較符合中國現階段實際。而另一方面,水利工程所具有的多專業、多工種和材料設備多品種特點,決定了傳統單一的實物質量監督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單純依賴質量監督機構的幾次到位,施工幾百天,“判斷”一陣子,難免使監督的全面性受到約束,造成無法對工程質量進行全面準確的核驗、評定和有效控制。
目前,政府質量監督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不足:一是政府質量監督的地位,在實際把握上不夠準確。監督工作有時與項目法人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質量責任混淆。往往都是從施工技術與工藝角度進行檢查,造成監督工作遭到忽視,建設單位又受水行政管理部門委派承擔建設管理任務,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使停工等保證質量的基本手段不能實施,進度與質量的矛盾長期得不到解決,嚴重影響了政府質量監督的地位。二是政府質量監督重點監督的內容不夠明確。現在是全面監督,重點不明顯,面對面廣量大的工程建設,監督工作疲于應付,主次不分,秩序較亂。三是現有質量監督人員的素質、人才結構有缺陷。政府質量監督必須對工程建設過程(包括設計、施工、竣工驗收、試運行等)進行監督,但現有的監督人員中大量還是施工方面的人員為主,且人才結構不盡合理,在專業上缺乏金構、電氣等方面人才,不能適應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政府質量監督的要求。
2、質量監督工作的路徑
一是要建成能代表政府進行質量監督的機構,要求必須有一些技術上、管理上的帶頭人,在國外叫認可人士,我們要逐步對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進行執業資格的管理,而這些人必須要通過提高自己的水平來適應政府質量監督的需要。
二是質監部門要根據各類水利工程的特點和質量控制關鍵點制定分類監督工程程序,有效地控制工程建設質量,切實解決繁重的質監工作量與質監部門資源能力不相匹配的矛盾,同時積極推動質量監督機構建設,逐步形成分級監督體系。
質量監督主要的工作如下:
(1)建立健全工程質量監督交底告知制度,提高監督的透明度,使工程質量監督真正成為“陽光監督”。工程建設各方從建設工程活動一開始,就應享有知情權,了解監督工作的方式、方法、內容和手段,以便充分調動工程建設、監理和施工等受監單位自查自糾、自我約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規范質量行為,減少和避免質量事故的發生。
(2)建立集體監督機制,保證執法監督的公正性和準確性。深化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改革,提高工程質量監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強監督執法,應改變現有的監督方法,建立集體監督機制,一個專業配備兩名以上監督人員,并規定要持證上崗。在日常工程質量監督和調查違法行為過程中,推行“一人為私,兩人為公”的執法理念。同時,規定不同級別的監督文書分別由各科室的監督人員、科長以及站領導按權限范圍簽發,保證監督檢查和處罰的嚴肅性和準確性。
(3)建立預見性、服務性的質量監督模式,做到服務與執法有機結合。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應針對工程質量的事前控制、過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三大環節,在做好過程監督和嚴肅查處工程違規行為的同時,加強工程質量的事前監督,提高監督工作的預見性、服務性。當工程質量出現下降的趨勢或工程施工到難點部位、易出現質量通病的部位時,監督人員應及時到現場提示和指導,以此扭轉滯后監督、被動應對的局面。
(4)建立行為監督與實物監督并重的監督運行機制,實現從單一實物監督向工程建設各方質量行為監督的延伸。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應將工程建設各方的質量行為以及其結果,即工程產品質量,均列為監督對象,將工程建設參建各方推向工程質量責任第一線,通過日常監督、監督巡查與結構工程季度大檢查相結合的監督形式,對影響建設工程質量的全要素實現全覆蓋的監督。對于在工程質量監督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工程”,除嚴格按《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罰外,還要建立和推行工程質量信息公示、公告制度,通過報紙、廣播、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定期向社會發布工程質量信息公示和公告,提高全社會的質量意識。
(5)改變以日常監督為主的監督方式,將隨機巡查監督作為工程質量監督檢查的主要方式。工程質量監督工作應采取巡查和抽檢相結合的監督方式,以保證建設工程使用安全和環境質量為主要目的;以保證地基基礎、主體結構、環境質量和與此相關的工程建設各方的質量行為為主要內容;以開工報告制度和竣工驗收制度為主要手段,改變原來的預約式、通知式的監督檢查方式,加強巡回檢查和隨機抽查,保證檢查內容和部位能夠真實反映施工的質量狀況。
3對當前水利工程監督管理工作的幾點想法
(1)建立健全質量監督機構和工作機制。要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建立質量監督機構,做到機構、人員、資金有保障,使質量監督工作的全覆蓋不僅僅體現在項目上,還要體現在項目建設的全過程。要建立“告知”和“約談”工作機制。“告知”,即:在交底時告知各方責任主體應遵循的法律法規、技術標準、行為準則及其違法違規行為應承擔的責任,引導各方主體規范自律;“約談”,即:對監督檢查中行為不規范的責任主體及人員采取約談、警告、要求調離現場崗位等措施,對嚴重違反法律、法規、規范的單位和個人行政處罰。這兩種制度的建立可進一步促進建設各方責任主體質量行為的規范。要建立完善水利特色的監督檔案版本。要根據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內容的重點,建立富有水利特色的監督檔案文本,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
(2)質量監督必須由單純施工階段監督、微觀監督向綜合性宏觀監督轉變。在重視質量實體監督的同時重視質量行為監督。要通過“制定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分類分級實施辦法,制定不同類別質量監督要點”,來規范質量監督工作;要通過“開展質量通病防治研究工作和重大分部工程專項質量方案管理工作”,來科學化推進質量監督工作。要通過“引進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研究其設計、施工、驗收和檢測標準”,來保證質量監督工作的生命力。
(3)對水利工程建設質量開展普查工作,總結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質量問題。質監部門可定期或不定期采用飛檢方式,綜合“專家咨詢、儀器檢測”等手段,針對性地對質量行為和工程實體進行評定,有效打擊質量上的違法違規行為。
(4)逐步構建信用評價體系,弱化資質管理,強化信用管理,提升公共事務管理能力。要按照《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等法規,進一步明確各參建單位的責任,如:推行竣工驗收備案制,健全施工圖審查制度等,在此前提下,要綜合參建單位的質量行為、安全行為和市場行為,科學設置評價方法,界定各市場主體的信用等級,真正改進工作方式,真正轉變工作職能,逐步建立有序的質量監督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蔡海泉.水利工程施工全過程質量控制探析.科技向導,2010(7).
[2]胡舸,吳順華.關于水利工程質量監督問題的探討.科技與生活,2010(8).
[3]朱曉明,陳烈佳.對水利工程質量監督的認識.人民長江,2007,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