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第三人撤銷之訴作為對案外第三人的一種新的權益救濟途徑,需要謹慎對待其在實際過程中的運用,本文在借鑒法國和臺灣地區的成熟規定,結合本國實際情況,從兩個方面進行了簡要論述如何避免其在實際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 第三人撤銷之訴 程序訴 實體訴
社會日新月異地發展,社會關系也隨之越趨復雜,反映到法律關系的層面上,則表現為法律關系的復雜化,多樣化。我國的《民事訴訟》法應時代發展之需要,在《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上作出如下規定“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該規定在理論上被簡稱為“第三人撤銷之訴”,該制度的設立為保護第三人的合法利益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救濟途徑,但是,此次民事訴訟法對該制度的設定相對國外而言,顯得不夠詳盡、細致。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故本文將借鑒對該制度規定比較成熟的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以實體“訴”和程序“訴”為視角,探討第三人撤銷之訴在適用過程中的問題。
第三人撤銷之訴既然是一個“訴”,本文就將從這個“訴”字出發來論述該制度在實體和程序兩方面特點和應用。
1、實體意義上的訴,是指當事人關于保護民事權益或解決民事糾紛的請求,當事人運用訴訟,首先考慮的是保護民事權益或解決民事糾紛。
(1)該訴的主體是第三人。法國的《民事訴訟法》中規定要想提出第三人取消判決的異議,其主體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第三人應當具有利益,利益是旨在“獲準撤回對第三人造成了損害的判決”的利益。①②第三人不是訴訟當事人,只要在前一個訴訟中成為了當事人,均不能參加到第三人取消判決異議的程序中。③第三人不曾有他人代理訴訟。我國臺灣地區的當事人則主要包括適格的原告和適格的被告兩個方面,適格的原告要求原告與原判決有利害關系,“所謂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參照該法中有關訴訟參加第三人之規定,依臺灣地區通說,是指第三人之法律關系,因當事人一方之敗訴,依其判決內容或執行結果,將受到不利影響,若能參加訴訟則可免受不利益者。”②適格的被告是指原訴訟中雙方當事人組成共同的被告。據此,如何確定是否是適格的原告,其關鍵問題是確定該第三人是否與訴訟標的有利益關系。筆者認為,首先確定利益的概念,對于第三人的利益應當作嚴格解釋,如果案外第三人是為他人的利益訴訟,為將來的利益訴訟,或者是為精神利益訴訟,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我們應當將利益僅僅限定于可見的、物質的、可以計算或者估算初來的、并且是已經產生的利益損失。另外,第三人若啟動其他的權益救濟途徑,那么該第三人也不能成為該制度的適格原告。至于適格的被告,由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基于原生效裁判的現實產生或可能產生的侵害,故第三人撤銷之訴程序中的適格被告仍應當是原生效判決的當事人,即原裁判的原告與被告,他們在第三人撤銷之訴中的法律地位應當列為共同被告。
(2)撤銷的客體。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撤銷客體限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該條規定沒有考慮到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所以應該細化,做出部分列外規定。對某些判決不能提出第三人異議,例如“最高司法法院的判決,涉及身份的判決(諸如離婚和同居之訴的判決)就不能提出第三人撤銷判決的異議,在行使“要求具備特定資格的訴權”之后做出的判決,也是如此。但對單純的司法行政行為或對“經司法認可的合同”,不得提出第三人異議。③同樣,不得對中間判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因為之所以是中間判決,說明原訴訟的裁判文書還沒有產生實質效力,對當事人的利益沒有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另外,為防止判決效力一直處于不安定狀態,應當限制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層級。即不允許另一個第三人再對前一個第三人撤銷之訴提起撤銷之訴,否則有可能陷入無限循環中,浪費司法資源。對其利益的保護可以告知其采取其他救濟途徑。借鑒以上經驗,筆者認為我國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例外包括:婚姻家庭關系類案件(離婚訴訟、收養關系訴訟等),最高法院的裁判,中間訴訟,二次第三人撤銷之訴。
(3)與第三人撤銷之訴有關的期間。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期間的規定僅限定于“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侵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這是第三人提出異議的期限。筆者認為由于該制度的特殊性,應該增加有關除斥期間的規定。例如法國規定:一般原則是自裁判文書做出之日起30年期間都可以提出撤銷之訴,對于特別的情形則規定1年和10日。在訴訟過程中受到另一訴訟中產生的判決約束的人,提出第三人異議沒有時間的限制。法國對此期間的規定是比較寬松的。臺灣地區則做出了相對比較嚴格的規定,一般是要求在判決確定的三十日內提起,若在判決送達前確定的,自送達時計算。撤銷之訴的理由發生或者知曉在后的,自知曉時起算。判決確定超過五年的不準再提起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筆者認為,不能使判決的效力長期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影響到社會關系的穩定發展,我國的除斥期間跨度不應過長。同時,該除斥期間也不能過短,否則直接影響到該制度在實踐過程中的有效應用。筆者認為可以效仿法國和臺灣地區的有關規定。規定在判決書、調解書、裁定書發生法律效力后多少年(例如五年)內可以提起訴訟,超過規定期間的,不得再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當然這是一般規定,對于比較特別的案件,可以作出短于或長于該時間的規定。即一般原則加上例外規定的形式。
2、程序意義上的訴是指當事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出的進行審判的請求。這種請求使民事訴訟程序得以啟動。
(1)“訴”首先要接受法院的審查,對于審查,筆者認為首先需要確定的是審查的標準是應當從嚴還是從寬,本文認為由于第三人撤銷之訴會對法院原裁判效力產生沖擊,影響既定法律關系的穩定和法院的權威。如果審查標準從寬,很可能會導致由于立案容易而引起大量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導致不必要的訴訟資源浪費。因此,有必要將不合格的第三人撤銷之訴擋在第一道坎之外,降低人們的預期。綜上,對該制度的審查應當從嚴進行掌握,除正常的立案標準外,該制度的審查標準應當更具體化:①主體是否是法律規定的第三人,該第三人是否有初步證據證明是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前一次訴訟。②是否有初步證據證明原裁判文書損害了其利益。③其提起撤銷的時間是否是在法定期限內。④該制度本質屬于是一種救濟程序,法律規定的救濟程序還包括啟動審判監督程序,執行異議,或者另行起訴,第三人在提起撤銷之訴的同時是否啟動了其他的救濟途徑,對此也要進行審查,以避免不必要的司法資源浪費。⑤第三人提起的撤銷之訴的對象是否符合標準,由于我國對第三人撤銷的對象直接規定的是原判決書、調解書、裁定書,但在實踐中不是所有裁判文書都能成為撤銷之訴的對象,如前文中所述的。但是在涉及婚姻等身份關系案件中的有關財產的問題則應該允許適用該制度。
(2)該符合要求的“訴”在經過審核后即進入了審判程序。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只能是針對判決主文而不能針對判決的理由,此是因為系判決主文直接導致了對第三人民事權益的侵害,判決理由并非直接原因。④但是判決主文的確定依賴于法官查明的事實和對法律的適用。第三人之所以提起撤銷之訴,是因為原裁判文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但是我們具體分析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能是由于法律的適用不當,或者原認定的事實不夠客觀而引起的。對于法律適用不當的問題,第三人如果對原文書認定的事實沒有異議,對于做出新裁判所需要認定的事實,從提高訴訟效率的角度出發,可以直接認可引用原裁判文書中的事實。對于與第三人利益相關的事實或者第三人提出異議的事實,法院應當依申請或者依職權重新進行認定,因為這是作出新判決的重要依據,對于原文書中與第三人所訴請求沒有關聯的事實,但又是審理查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則可以依法認定。
(3)如果第三人對新的裁判文書仍然不服,就產生了對裁判結果的救濟問題,考慮到程序上的正當性和對當事人的審級利益的保護,應當允許當事人對不服判決結果進行上訴。對于當事人權益的救濟還包括申請再審制度,本文認為,只要符合再審條件的,也應當賦予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權利。另外,在理論上可能存在這樣的情形,在今后的實踐中也不能排除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另一個第三人因為某些正當理由而認為前一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裁判文書損害其合法權益而再次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依照這樣推算下去,就可能會出現“一號第三人”,“二號第三人”,“三號第三人”等等。筆者認為應當對可能出現的上述情況做出一定的限制,筆者認為可以參照二審終審制。
(4)對于執行的問題,筆者認為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則上并不停止執行原判決,但是如果繼續執行將給案外第三人的利益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的,經案外第三人提供適當的擔保并向法院提起申請的程序,法院可以裁定停止原判決的執行。在實踐中可能還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原審判決在第三人申請撤銷之訴之前,或者在撤銷之訴的審理過程中就已經履行完畢并且已經將與第三人利益相關的標的轉移至他人,對于該第三人的利益應當如何現實化呢?筆者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具體分析原當事人是否是善意的即是否清楚該案件涉及的標的可能影響到第三人的利益或者還是故意進行惡意訴訟或是欺詐訴訟,如果原審中的當事人是善意的并且已經將有關標的物轉移至他人,那么基于對原裁判效力的保護和司法秩序之穩定的考慮對與該善意第三人而言也不應發生效力。那么撤銷之訴的第三人的利益應當如何保護,則應當由原判決當事人中的既得利益者進行相應的補償而不能向善意第三人請求返還標的物。如果原審中的雙方當事人本就是惡意,那么應當嚴格執行與第三人利益相關的標的,使第三人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護,并且可以嚴厲打擊惡意訴訟和虛假訴訟的現象。
另外,第三人撤銷制度是一種比較特別的權益救濟制度,是“立法者在追求司法的權威性以及法律秩序的穩定性和追求實質正義這兩種沖突的價值理念下權衡抉擇的產物”。v為了保證該制度在合理范圍內運用,不至于形成規模沖擊到法院整體法律文書的既判力,影響社會關系的穩定。需要遏制案外第三人對該制度的濫用。所以筆者認為除了法院立案庭進行一定的立案審核外,仍應當對惡意提起撤銷之訴的第三人設立一定的懲戒措施,法國的民事訴訟法和我國的臺灣地區的民事訴訟法均作出了相應的規定。例如法國的民事訴訟法第581條規定:“如果表面提起上訴是以推遲訴訟為目的或者濫行上訴,對上訴人得科處100法郎至10000法郎的罰款,且不影響受理上訴的法院判處損害賠償”。我國臺灣也規定如果上訴人所提起的上訴被認定為“顯無理由或者系延滯訴訟之終結為目的者,得處上訴人新臺幣六萬元以下之罰款。”由此筆者認為我國的懲戒措施借鑒以上經驗可以分兩部分,一是補償因該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而遭受損失的原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可以是返還原物、經濟補償、或者是賠禮道歉等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并適用。二是由于影響到法院正常的審判工作,對裁判文書的既判力形成潛在沖擊,在駁回其訴訟請求的同時,根據情節輕重,處以罰款、拘留,嚴重的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注釋:
①③[法]讓·文森,塞爾日·金沙爾.法國民事訴訟法要義(上、下)[M].羅結珍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②楊兵.第三人撤銷之訴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④胡軍輝.案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程序建構—以法國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為參照[J].政治與法律,2009(1).
⑤張志瀚.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初探.廈門大學法學評論,總第三十期[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