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罰性賠償產生之初,主要是為了彌補受害人因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情感傷害,因此,當時懲罰性賠償的功能主要是填補受害人的損害。懲罰性賠償的產生解決了無形損害無法計算的問題,但爭議也相伴而至。它的懲罰性所表現出來的公法特性,以及程序上的不完整性、數額的不確定性等等問題都成為理論和實踐爭論不休的焦點。
一般認為,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法律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49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96條的規定,以及剛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47條的規定:“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边@是我國首次將懲罰性賠償引入侵權責任領域,也是完善和豐富我國民事損害賠償制度的重要探索,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仡檻土P性賠償在我國法律上的發展歷程,從《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四十九條的初次引入,到剛剛通過的《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七條,可以看出我國現行法律中已經存在一定數量的懲罰性賠償立法規定,但這些規定并不完善,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對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理論研究,明確懲罰性賠償的法律地位
雖然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在不斷發展,并最終被引入《侵權責任法》,但理論上的爭議并未平息,并一直在持續。即使在主流觀點一致認為應當將懲罰性賠償引入《侵權責任法》的情況下,但對具體適用的領域意見也并不一致。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中國民法典:侵權行為編草案建議稿》第91條規定,“故意侵害他人生命、身體、人身自由、健康或具有感情意義財產的,法院得在賠償損害之外判決加害人支付不超過賠償金3倍的懲罰性賠償金”。而由中國人民大學王利明教授主持起草《中國民法典.侵權行為法編草案建議稿》第96條規定:“因生產者、銷售者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請求生產者、銷售者給予雙倍價金的賠償”。社科院的建議稿認為懲罰性賠償主要應適用于侵害人身權的侵權行為,人民大學的建議稿則認為應只適用于產品責任領域。同時,回顧懲罰性賠償的立法軌跡,我國在立法前對懲罰性賠償的理論研究并未深入和完善,而往往是針對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問題的一種特殊規定,具有臨時性和政策性的特征。因此,必須要進一步深入懲罰性賠償的理論研究,明確懲罰性賠償的價值,為懲罰性賠償的逐步發展和完善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理論上的成熟推動立法上對懲罰性賠償的準確定位,使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名正言順,并進而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完善懲罰性賠償立法規制
1、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一般條款。我國目前雖然在《消保法》、《食品安全法》、《侵權責任法》等領域規定了懲罰性賠償,但這些懲罰性賠償規定適用的條件、適用的領域都不相同,缺乏系統性,不同領域發生責任競合的情況缺乏明確的指引。因此,應在《侵權責任法》中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一般條款,對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一般構成要件、數額確定、程序規制等作出統一規定,以利于懲罰性賠償的實踐操作和統一行使。
2、擴大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通過對懲罰性賠償的歷史考察可知,懲罰性賠償最初產生與侵權責任領域,后來逐漸發展到合同領域。從我國的懲罰性賠償立法來看,侵權責任領域并未得到廣泛的適用,在現代社會經常爆發大規模侵權的情況下,這顯然不能滿足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特別是人身、財產權益的需要。從理論上來看,主流觀點認為懲罰性賠償主要應適用于侵權行為。比如王利明教授就認為,“懲罰性賠償主要應適用于侵權行為,特別應針對毆打他人而又未構成犯罪的違法行為”張新寶教授認為,毆打、辱罵他人的行為主要是給被害人造成精神損害,而該精神損害依照現有法律規定得不到有效保護,因此,認為毆打、辱罵他人行為以及非法拘禁、性騷擾、侵害他人具有感情意義的財物等情形,均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從實踐上來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侵權案件高發,人民群眾維護人身、財產權益的愿望迫切,特別是對惡意侵權行為,缺乏有效的制裁措施。綜上,筆者認為,應該進一步擴大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在故意侵權行為、重大過失侵權行為領域規定懲罰性賠償制度,以進一步保護人民群眾人身、財產權益。
三、完善懲罰性賠償程序規制
由于我國不存在像英美法國家那樣在侵權領域廣泛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基礎,為了防止懲罰性賠償被濫用,在詳細規定懲罰性賠償的適用條件的同時,還要根據我國實際,加強程序規制,確保懲罰性賠償發揮應有的制裁和遏制功能。
首先,懲罰性賠償是一種特殊的民事責任,因此,應適用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審理。同時,應適當提高懲罰性賠償的證明標準,防止當事人濫訴。也就是說,當事人在提起懲罰性賠償之訴時,應對被告主觀上的可譴責性及其支配下實施的不法行為進行充分舉證,以凸顯其行為的可懲罰性。
其次,要建立懲罰性賠償上級法院核準制。由于懲罰性賠償數額的確定需要參考多種因素,而我國不同地區間差異較大,適用統一的賠償標準顯然無法達到懲罰性賠償的法律效果。因此,通過上級法院核準的方式對地區間的差異進行綜合衡量顯然更為妥當。另外,我國引入懲罰性賠償的政策目的性很強,就是為了解決某一特殊領域的突出問題的,上級法院的核準制度可以從宏觀上把握懲罰性賠償的導向,實現某一地區內懲罰性賠償尺度的大致統一。在具體操作上,筆者認為,應由合議庭對懲罰性賠償之訴進行審理,合議庭對案件事實負責,并出具初步法律適用意見。初審法院的審判委員會應對懲罰性賠償的適用進行把關、審查,并最終決定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及懲罰性賠償的數額。初審法院的懲罰性賠償判決下達前應由上級人民法院核準,上級法院無權決定是否適用懲罰性賠償,但可對懲罰性賠償的數額進行調整。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