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將從人身權的概念出發,著重探討一下我國在民法上對人身權的保護極其存在的問題,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指出完善的方向。
關鍵詞 人身權 民法 民事責任
一、人身權
(一)人身權的概念
人身權的概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在我國至今沒有一個關于人身權概念的統一理解和界定。首先,從名詞概念上,是稱為“人身權”,還是稱為“人身權利”。這兩個概念在中國法律中是有區別的。“人身權”(personal right)被認為是一個民法概念,是指人身非財產權,即人格權和身份權,它所用的“權利”是單數。在中國的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中,使用的是“人身權利”這個概念,是指一類與人身有關的內容廣泛的權利,治理的“權利”是復數。誠然,學術界大多只在民法中出現人身權這一概念。在我國的公法領域,一直很難找到人身權這個概念,而只有人身自由權等概念。
在此,筆者認為不應該把人身權概念只作為民法這一部門法概念。人身權是人與生俱來所固有的權利,是人之所以成為人所擁有的基本權利,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以及享有其他一切權力的基礎和前提。筆者比較贊同建立起統一的人身權概念。作為一個公私法統一的人身權概念,可以做如下定義:人身權是人與生俱來所固有的、與人身不可分離的非財產權利。由此可以實現對人身權法律保護的更全面、系統化。
(二)人身權的內容
民法為保護公民的人身關系而賦予公民以人身權。公民不得侵害他人的人身權,當自己的人身權受到侵害時也可以請求法律救濟。人身關系的核心在于如何解讀那個人身的法律含義。學者認為人身權的客體是人的精神上、軀體上、道德上的利益或幸福,它存在于權利主體的人身,是權利主體的人身不可缺少的內容,它不是財產,既不能有經濟學上的價值和使用價值,這種利益的享有可以由權利人對人格、身份利益直接支配。人身權即民事主體在人身關系上所享有的與其自身不可分離的一種民事權利。
人身權是民事主體固有的民事權利,公民自出生到死亡自始至終都享有人身權;是絕對權,具有對抗任何他人的效力;是專屬權,具有強烈的人身專屬性,一般不得轉讓(法人的名稱權例外);是支配權,是權利主體對自己的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的直接支配。人身權一般沒有直接的財產內容,這是人身權與財產權的重要區別,但是部分人身權可以間接地轉化為財產利益,如肖像權的使用可能產生的經濟利益。
二、人身權的民法保護
眾所周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人身權的保護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我國人身權保護的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建立起來:以憲法為核心,以刑法、民法為基礎,包括行政法、勞動法等其他的保障人身權的法律。在此,比這主要簡要探討一下民法對人身權進行保護的相關問題。
(一)人身權的民法保護現狀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民法是保護人身權的兩種最主要的法律手段之一。我國至今沒有一部統一的民法典,而是分別制訂了民法通則、婚姻法等。
民法通過規定公民享有哪些人身權和侵犯這些人身權應負的民事責任,來實現對人身權的保護。我國現行民事法律有關人身權保護的規定,集中體現在民法通則、婚姻法等法律中,內容涵蓋了人身權的各方面。我國已經形成較為全面的保護人身權的民事法律體系,這無疑是我國法治進程的一大進步。但同時我國民法在人身權的保護方面仍存在著問題。
(二)存在的問題
總體上看,我國對人身權的保護水平處在初級的階段,對生命權、健康權、人身自由權等方面的保護比較重視法律比較健全;而對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其他方面的保護力度,相對比較薄弱,且民法規定的比較原則化,不夠具體,彈性較大,致使公民這些方面的權利較易受到侵犯,并且較難獲得及時、有效、充分的救濟。同時對一般人格權未作規定。 從國外立法例來看,都肯定一般人格權的存在,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在這一條中似乎人格尊嚴包括在名譽權中,但名譽權作為權利卻是人格尊嚴這一法益在法律上的體現。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上確認一般人格權。
三、改革與完善方向
人身權的民法保護既是一個重要的民法課題又是一個嶄新的民法課題,從世界范圍來看相關制度的建設多處在摸索與發展之中。我國一方面要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要借鑒相關經驗,并要有理論和制度的創新勇氣。從人身權民法保護的大局出發,克服各方面的困難,制定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同時又符合中國國情的人身權保護制度。據此,應從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第一,必須規定一般人格權的民法規范。一般人格權的立法,我國立法雖然已經采取了一些補救的措施,但在民法的基本規定中,還沒有加以確認。一般人格權是一種母權,立法者將若干人格利益,具體化為個別人格權(如生命、身體、自由、名譽、姓名)。
第二,進一步完善人身權的類型。目前已經確認的人格權類型包括: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婚姻自主權;同時國家賠償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人身自由進行了保護;司法解釋還對人格尊嚴、隱私、死者人格利益等進行保護。法律予以保護的身份關系包括配偶關系、監護關系、親屬關系等。在此基礎上,未來的民法典要對已有的人身權具體類型進行確認;同時要將其他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中已經予以保護的人身利益上升為具體人身權類型予以確認。
第三,人身權的救濟方法應該完全統一。人身權的就及方法一直以來處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具體有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規定、人身損害賠償范圍的確定、各項賠償目的的具體計算標準、賠償項目性質的確定等。
第四,關于身份權與身份關系的規定雖然日趨合理,但是仍有待進一步明確。關于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司法解釋中究竟有多少種身份權或者需要保護的身份關系學界意見并不一致,其中還包括是否可以稱之為身份權的問題。
(作者單位:騰訊科技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