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肇事以后,不履行救助義務,棄被害人于不顧,駕駛車輛或者遺棄車輛逃離事故現場,致使被害人因沒有得到及時救助而死亡。對司法實踐中的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認定應按照犯罪構成理論,根據行為人逃逸時的主觀罪過及客觀行為表現進行正確界定。
關鍵詞 交通肇事 逃逸致人死亡 司法認定
我國刑法將發生交通肇事罪后逃逸或逃逸致人死亡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這是因為交通肇事逃逸行為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往往導致交通肇事案件難以偵查,被害人往往因得不到及時的救助而死亡,損失無法得到賠償。這表明行為人主觀惡性大,因此應當依法予以嚴懲。為了更好的審理該類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在2000 年11 月15 日公布《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對包括“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等問題作了全面、細致的規定。
一、交通肇事中的“逃逸”
陳興良指出,“逃逸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后,不依法報警保護現場等待處理,而是私自逃跑,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何秉松主編《刑法教科書》指出,逃逸是指“交通運輸肇事后為逃避追查而逃跑”。
對于逃逸要從以下幾個要件進行理解:(1)逃逸的動機是為逃避法律追究。(2)逃逸時的主觀認識。肇事者在逃逸時應該對事故的發生有所認識:①對事故嚴重程度的認識。以為事故不嚴重,即行離開的情況,其逃避了民事責任,仍可構成逃逸。②對責任的認識。對責任的大小認定是由有權機關作出的,肇事者自己的感覺并不能作準,但也會影響對逃逸的認定。(3)逃逸的客觀表現有定義是離開現場,有定義是逃跑,而實際生活中,逃逸的表現也不勝枚舉。(4)逃逸的時間我們感覺上總認為逃逸是當場當時逃離,但事實上很多情況是事故發生一段時間后才逃的。
綜上,筆者給逃逸下一個定義:交通肇事者為逃避法律追究,在明知有交通事故發生后,且未被有關部門查處前,隱匿自己交通肇事的行為。
二、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
對“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應遵循刑法上因果關系的判斷準則,即“逃逸”是因,“死亡”是果,二者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受害者的死亡結果超出了行為人已制造的危險結果的范圍,則這一死亡結果客觀上不能歸責于他。
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罪構成的刑事責任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而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加重處罰,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原因就在于逃逸行為所導致的被害人死亡的加重結果的責任的承擔。因而,從法條的邏輯結構來看,因逃逸致人死亡也應是指,致先前交通事故中的被害人死亡,而并不是造成第二次事故中的被害人死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 條第一款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這樣就以司法解釋的形式確證了第一種觀點關于因逃逸致人死亡含義的正確性。
綜上,筆者認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致人重傷后,不履行救助義務致使傷者因得不到治療而死亡的情形。重點強調的是行為人不履行救助義務,這樣可以有效消除理解上的歧義。
三、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與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的區別
具體到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為,要構成不作為犯,除了考察主觀上要求行為人具有故意的心理,客觀上具有作為義務外,只有當其肇事的先行行為的作為義務合乎以上條件時,行為人的不作為才會同刑法所規定的“積極的殺人作為”具有等置性,其等價值判斷的標準,關鍵是看不作為中是否包含著剝奪受害者生命的現實危險性。據此可以區分不同的情形:其一,逃逸人對被害人的危險進程處于事實上的排他性支配關系之中,受害者的生命完全依賴于肇事者的保護,構成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其二,逃逸人對被害人的生命危險沒有形成事實上的排他性支配關系的,構成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從而承擔不作為故意殺人罪的責任。
四、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司法認定
對司法實踐中的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認定應按照犯罪構成理論,根據行為人逃逸時的主觀罪過及客觀行為表現進行正確界定,具體包括以下情形:
1、行為人肇事當場致被害人死亡或瀕臨死亡(即使得到及時救助也難免一死)而逃逸的,量刑時不適用刑法第133條第三擋關于“逃逸致人死亡”的規定。因為此種情況下,被害人的死亡并非由于行為人的逃逸行為所致,應當排除逃逸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2、行為人肇事致被害人受傷(包括輕傷和重傷),但尚不足以導致其死亡,如果及時救治完全可能避免死亡結果的發生。但由于行為人畏罪逃逸,以致貽誤搶救時機,從而引起被害人死亡,仍應以交通肇事罪定罪,且應依照刑法第133 條之第三檔刑罰——即以“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進行處罰。
3、將被害人帶離案發現場隱藏或將被害人遺棄在人跡少至的僻靜之處,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亡,應按照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
4、行為人肇事致被害人重傷以后,為掩埋證據、逃避罪責,故意殺死被害人的,應以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殺人罪進行并罰。此種情形下,行為人最初主觀上是持一種過失的心理態度;其后,行為人又故意殺死被害人,其主觀上是一種希望死亡結果發生的直接故意;因而行為人的主客觀要件分別符合交通肇事和故意殺人兩罪的構成特征,應實行兩罪并罰。
5、行為人交通肇事逃逸過程中再次肇事致使他人死亡的,應根據具體情形分別處理,如第一次肇事后,逃逸過程中再次違反交通規則導致第二次交通肇事并致人死亡的,由于前后兩罪均為交通肇事罪,屬同種之罪,應在交通肇事罪之第三檔量刑幅度內從重處罰;如在第一次肇事后,行為人為逃避罪責,對再次的違章后果已由過失轉化為間接故意,只顧倉皇逃跑不顧行人的安全而致多人死傷。此時行為人的行為已危害到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應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
參考文獻:
[1]沈釗梁.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09(1).
[2]杜衛東.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研究[J].法制與經濟,2008(5).
(作者單位:北京市至元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