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宋代,作為中國歷史上社會轉型的一個關鍵時期,其社會的保障與救濟在中國封建史上大放異彩。本文通過對宋代相關法律制度及政策的研究分析,總結出其值得借鑒的諸多方面,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國目前的救濟制度。
關鍵詞 宋代 社會救濟 借鑒完善
一、社會救濟之構成
宋代經濟的發達程度與保障事業的完善發展是其之前的朝代無法與以媲美的。這個時期,不僅對救濟對象有明確的規定,而且對救濟機構、方法、經費來源及監督都做了詳盡的管理。
(一)主要保障措施
宋代,其社會保障主要包括季節性救濟、助貧助困、喪葬救濟、醫療救濟等,另外,對一些特殊的社會團體也會給予特殊性的照顧,如貧宦、老人、孤兒及貧苦學生等。可見,其社會覆蓋面相當廣泛。
(二)保障措施之具體內容
1、季節性救助
宋代的季節性救助主要包括夏季救疾、冬季救寒與救饑等。
(1)夏季救疾:宋代政府在夏季疫情的預防與治療方面表現的相當謹慎與重視。若有疫情發作,政府即派太醫局及翰林醫官前往疫區加以診治,并由朝廷免費撥給醫藥。淳化五年六月,汁京復又大疫,宋廷乃“分遣醫官煮藥給病者”。①從仁宗時形成相對固定的季節性派撥醫官藥品的制度。
(2)冬季救寒:冬季氣候較為寒冷,城市中的貧民、傭工,在這個季節往往缺衣少食難以生存,因而宋代政府采取了較為廣泛多樣的救助措施。主要有:①低價售出柴炭,如臨安府“官置柴場,城內外共設二十一場,許百司官廳及百姓從便收買,價錢官司量收,與市價大有饒潤。”②②增設臨時性的避寒場所,并減免其租金,幫助貧民度過寒冬。③此外,宋朝在寒冬季節還會向貧民發放紙衣,勉強御寒。
2、助貧助困
對于城市中的貧民問題,宋代前期就已得到政府注意到并采取了相應措施,到哲宗元符年間頒布了“居養法”,為貧民提供基本生活和醫療物資甚至為他們提供臨時性的居住場所。到北宋晚期,各項制度日趨完善,宋廷下令建立各種專門性救濟機構,如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等,而且對機構救助的運作方式做了更加詳細的規范。
3、喪葬救濟
兩宋時期,為解決貧困人口的喪葬問題,政府設立漏澤園,并對無主尸體或者無力安葬的遺骸的認定與安葬規定了詳細的程序。
4、醫療救濟
宋代的醫療救濟,主要是平時以及在疫情多發季節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主要救濟機構包括病坊、安樂坊、安濟坊、養濟院等。主要救助措施包括,收治病人以及出售發放藥品。為更好的發揮救助機構的作用,政府還對醫生及管理人員制定了獎懲條例。同時,對于路人患病,無人救治的情況,政府也做了相應的規定。在疫情爆發時,宋政府不僅建立地方性救助機構,甚至會派遣御用機構的太醫、醫學生、醫官等到疫情重地進行醫治與分發藥品。如:太宗淳化五年六月,汴京出現疫情,宋廷派出翰林醫官“煮藥給病者”。③對于合劑局等專管藥品的機構,在疫情爆發時,也要將藥品免費發放給平民和軍隊。
5、對社會特殊群體的照顧
(1)貧宦:在宋代,不少官員生活卻相當貧困,對于這種情況,政府和民間都進行了相應的救助,如,提高官員收入,對官員的家屬進行相應照顧等,而在民間主要是通過氏族間建立義田、義莊等對貧宦進行生活救助。
(2)老人:北宋初年, “令諸州歲所奏戶帳,其丁口男夫二十為丁,六十為老。”④因此,六十歲以上的老人才可受到政府的救助。一般而言,越是年長的老人受到政府的優待就越多。
(3)孤兒:宋代,對孤兒的救濟主要是日常生活物資的保障及教育。如 “應居養人日給秔米或粟米一升,錢十文省,十一月至正月加柴炭,五文省,小兒減半。”政和七年( 1107 年) ,成都府路提舉常平司言:“‘準敕,成都府路提舉常平司所請居養院孤貧小兒內有可教導之人,欲乞入小學聽讀……’詔依,余路依此。”⑤為減少棄兒數目,政府還對收養的條件有所放寬,如改變了之前收養異姓男童只能在其3歲以下的規定,“詔荒歉州縣七歲以下男女聽異姓收養,著為令。”不僅如此,宋代還為鼓勵生育做出了一定的政策性規定,如 “婦人有孕五月,供報附籍官,至生子一日,赴收支官請米七斗,周歲再支三斗。兵籍半之。軍據提督官月申,半年類聚申提舉司。”
(4)貧苦學生:宋代的教育比較發達,各種貴族性學校,如宗學、內小學等,普通性質的學校,如國子學、太學、廣文館等,另外還有各種專門學校,如武學、律學等。對于讀書人的資助,政府也規定的較具體全面。如減免學費和助學金,地方性的義田、義莊,供給考試費用以及旅費,以及設立臨時性學校、救濟,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學校實行學田制,由政府撥給學校田產,由學校出租,以作為學校經費,這一舉措既緩解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又減輕了學生本人學費的負擔,是學校有更多的經費進行助學活動。
二、宋代的政府救濟對我國當前社會救助工作的啟示
1、我國社會救濟方面存在的問題
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在社會救濟工作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改革,但目前仍存在眾多的問題,主要有:①社會救助經費與國民經濟的增長沒有同步發展,資金嚴重不足;②立法層面過低缺少相應的系統性立法,有的方面近乎空白; ③社會救濟標準過低,難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要求;④社會救助主體過于分散,部門之間缺乏協調;⑤慈善事業組織內部缺乏有效的監管,公信度較低;⑥社會救助項目單一,重點保障貧困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平;⑦社會救助工作缺乏統籌,表現在沒有統一部門進行管理,沒有統一立法,也不能區分基本救助與專項救助等;⑧社會救助無法實現城鄉統籌。
2、宋代救助工作對我國當前現狀的啟示
(1)增強對老年人的救助工作。到2100年中國老年人口仍高達3.18億,占總人口的31.09%,這就要(下轉第62頁)(上接第60頁)求政府加強對老年人的國家救濟工作,從立法、執行、司法多維度改善老年人生存狀況,但我國目前相關設施仍存在一定問題:①立法方面,應加強對于維護老年人權益的強制性規定與違反后的懲罰措施。②執行方面:提高保障金水平。③司法層面:目前對于老年人的司法援助工作有待改善,對于具體法律援助工作,應明確具體救助范圍,規范救助程序。
(2)醫療:①對于疫情多發區域,可以統計相關數據,進而有針對性的派遣醫生進行治療和預防,并分給相應藥品;②在疫情爆發時,政府就應積極調控藥價,使藥品能夠平價或者無償售出;③加大對醫生的獎懲力度,在醫生評比中,將重點側重于治愈患者人數以及患者對醫生的全面評價,以此增加醫療隊伍的活力,并改善醫患關系。
(3)助貧:我國對于貧困人口的救助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然而,此種保障在目前看來并不足以很好地解決貧困人口的生活問題,如《2013年中國人權事業進展白皮書》社會保障權利部分,截至2013年,全國城市低保月人均獲得補助252元;全國農村低保月人均獲得補助111元。因而,除去金錢保障之外,可由政府向貧困居民定期發放生活必需品,或由政府出資,而令當地企業將其直接發放于受助居民手中。在冬季,政府應主動發放或者低價向貧困居民售出取暖物資,對無房居住的居民提供臨時性住房。
(4)孤兒:截止2010年,在中國弱勢兒童群體數量中,孤兒人數已經達到了71.2萬。其中也只有9萬名孤兒在兒童福利機構。在孤兒數量日增的情況下,收養數量卻呈現出了相對下滑的趨勢,2011年,全國辦理家庭收養登記數量比前一年下降9%。在這其中,繁瑣的程序以及高昂的費用是主要原因,另外,我國對收養家庭并沒有明確規定給予補助費用,這就進一步加重了收養人的負擔。相反,近年來美國收養中國孤兒數量卻與日俱增,從1999年至2010年,共收養中國孤兒64000余名,在最高峰的2005年曾達到過7900名,在當時每3個孤兒中就有1個來自中國。針對此種情況,我們應該降低收養門檻,規范收養程序,簡化步驟,并加大對孤兒救助資金的投入,以增加收養人的積極性,使更多的孤兒回歸家庭。另一方面,加強對孤兒收養家庭的事后監督,并規定相應獎懲制度,使收養各個環節都能更好地銜接,完成應有的作用。
(5)助學:我國目前的助學體系主要有“獎、助、貸、勤、補、償”,但這仍不足以覆蓋全部貧困學生,對保障貧困學生的生活也有不足之處。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宋代政府的規定,不同的是,我們把經營權讓位于學生,在校內設立勤工助學崗位,如書報亭、禮品店等,由政府補助,經營所得即作為對貧困學生的生活補助。此外,可以對貧困學生做特定方面的技能培訓,以提高他們尋找到相應兼職的可能性。
在借鑒宋代救濟措施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其實施過程中的不利一面,如政府負擔過重、具體制度缺乏具體的執行、救助監管不嚴等,在我們完善政府救濟的同時應盡量避免類似情形的出現,此外,我國在加快城鄉統籌、提高人均保障金方面也應作出相應努力。通過完善社會救濟體系,以更好地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注釋:
①③脫脫等.宋史卷5太宗本紀二 [M].北京:中華書局,1977.
②吳自牧夢粱錄卷18恩需軍民 [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④李恭.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太祖皮辰干德元年)[M].淸文淵閣四庫全書.
⑤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 中華書局,1957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