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涉及大額現金支付借款的民間借貸案件中,存在不可排除的合理懷疑時,借條僅具有推定性的證據效力,貸款人承擔提供其他證據證明借款事實存在的舉證責任。貸款人是否具備支付能力、是否存在其他支付憑證、貸款人是否有現金支付借款習慣、借款金額的大小、當事人間親疏關系、當事人陳述的交易細節是判斷現金支付是否實際履行的重要標準。
關鍵詞 現金支付 支付習慣 交易細節
貸款人手握借條,稱自己已經通過現金支付借款的方式履行完借款義務。借款人提出各種抗辯理由,辯稱貸款人未履行借款義務。這是民間借貸糾紛中常見現象之一。民間借貸糾紛中,借條的證明力有多大?如何判斷現金支付借款是否實際履行?本文擬以過吳某訴梁某未返還借款案為例,分析審查現金支付是否實際履行的重點。
案情簡介:
2009年5月11日,吳某向茂南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決梁某及其妻子償還欠款156萬元及利息。一審中,吳某未到庭,其特別授權代理人訴稱:2007年4月23日,被告梁某向原告吳某出具《借據》一份(以下簡稱第一張借據),借據載明“今借到吳某人民幣共柒十伍萬元正。定于2007年6月18日一次還清上述借款,如超期,每天加還壹萬元正,特立此據。”同年7月8日,被告梁某再次向原告吳某出具《借據》一份(以下簡稱為第二張借據),借據載明“今借到吳某人民幣捌拾壹萬元正。定于2007年8月8日一次還清上述借款。”吳某分別于2007年3月31日通過銀行現存10萬元、轉存10萬元給梁某;2007年4月23日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給梁某40萬元,三次共計支付給梁某人民幣60萬元,其余款項用現金支付給梁某。
二審中,吳某仍未到庭,其特別授權代理人稱,除銀行匯出的60萬元借款外,剩余借款分6次用現金支付給梁某,但不能說明每次現金支付的時間、地點、見證人。
重審的第一次庭審中,吳某到庭說明第一筆借款中除了銀行匯出的60萬元,剩余的15萬元用現金支付的。這次現金支付無見證人,但吳某說明了支付時間和地點。吳某稱第二筆借款中的80萬元是一次性用現金支付給梁某的,說明了支付的時間和地點;還有1萬元是梁某之前欠吳某未還的。
重審的第二次庭審中,吳某關于80萬元現金支付的描述與重審的第一次庭審基本一致。吳某說明了1萬元現金支付的地點;3次現金支付均無見證人。
在上述的訴訟過程中,吳某提供了第一張借據、第二張借據和現存、轉存、匯款共計60萬元給梁某的銀行憑證。
梁某承認收到吳某的借款60萬元,但辯稱未收到剩余的15萬元,吳某預扣了這15萬元作為利息。梁某還辯稱,自己第二張借據是用來替代第一張借據的,并不存在兩次借款事實,第二張借據記載的81萬元包括了實際借款60萬元、2007年3月31日至2007年6月18日的利息15萬元、同年7月8日至8月8日的利息6萬元;吳某謊稱第一張借條已遺失,故自己未取回這張借據。①
案例評析:
一、存在不可排除的合理懷疑的案件中,借條僅有推定性證據效力。
吳某提供了第一張借據和第二張借據,認為這兩張借據能夠證明其借給梁某人民幣156萬元。《合同法》第210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最高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條規定,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對合同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一般來說,貸款人提供了這種記載了借款人收到借款時間的借條,即可認為貸款人已經完成了自己實際履行了借款義務的舉證。但是,本案中雙方有爭議的三次現金支付中有兩次涉及的支付數額巨大(一次為15萬元、一次為80萬元),但吳某均未能提供支付憑證,且支付方式與之前通過銀行現存、轉存、轉賬方式支付借款給梁某的交易習慣大相徑庭。按照吳某提供的證據可以推斷出第二張借據記載的借款事實發生于梁某未返還第一張借據所載借款之后,舊賬未還卻能借到巨額新債的真實性值得推敲。梁某提出吳某僅支付第一筆借款中的60萬元的抗辯,吳某也僅能提供60萬元支付憑證。綜合分析上述情況,不可排除不存在兩次借款事實的合理懷疑。這種情況下,吳某出具的欠條僅具有推定性的證據效力,吳某還需提供其他證據證明現金借款給梁某156萬元的實際存在。②吳某提供了現存、轉存、轉賬共計60萬元給梁某的憑證,梁某也承認收到了這60萬元的存款,故可以認定吳某支付了60萬元借款給梁某。下文分析的重點是如何審查吳某是否支付了96萬現金借款給梁某。
二、審查現金支付借款的若干維度。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通知》第7條,人民法院在審理民間借貸糾紛案件過程中,對現金交付的借貸,可根據交付憑證、支付能力、交易習慣、借貸金額的大小、當事人間關系以及當事人陳述的交易細節經過等因素綜合判斷。筆者擬從交付憑證、支付能力、交易習慣、借貸金額的大小、當事人間關系以及當事人陳述的交易細節等幾個維度來審查吳某現金支付借款的真實性。
(一)交付憑證。吳某稱除了第一筆借款中的60萬元是分數次匯款給梁某,其余的借款都是通過現金支付給梁某的,現金交付期間并無其他見證人在場,也無其他書面交付憑證。
(二)借貸金額大小。本案有爭議的幾次現金支付的金額分別是15萬元、80萬元、1萬元。15萬元、80萬元應該屬于借貸數額巨大。
(三)綜合分析支付能力和吳某陳述現金支付的細節。吳某稱第一筆借款中有15萬元是用現金支付給梁某的。按照常理,15萬元現金,一般人都不會隨身攜帶。吳某未說明這15萬元現金是從何處支取出來的,支付能力受到合理懷疑。吳某稱第二筆借款中的80萬元現金是從朋友借來的,但是吳某既沒有其出具給朋友的借據,也沒有請到這位朋友出庭證明吳某曾向其借80萬元現金,甚至沒有明確說明這位貸款人的個人信息。吳某無法證明這80萬元現金的出處,支付能力受到合理懷疑。另一筆1萬元的現金支付,吳某無法說明具體的借款時間,借款用途,為何之前的借款要計入第二張借據中。在數次庭審中,吳某的特別授權代理人和吳某關于現金支付的次數、每次支付的金額、時間、地點的陳述大相徑庭,且吳某未對為何幾次庭審陳述的交易細節不一致作出合理說明,這引發了對這3次現金支付借款是否存在的合理懷疑。
(四)交易習慣。毋庸置疑,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交付大額借款更便捷、更安全,且可以留下書面支付憑證,更有利于保障貸款人的權益。顯然,吳某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第一筆借款中60萬元分三次,分別通過現存、轉存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給梁某,其中數額最小的一筆甚至只有10萬元。如果第一筆借款的金額確為75萬元,為什么剩余的15萬要通過現金支付而不是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第二筆借款中涉及的80萬元,現金體積龐大且惹眼,為什么不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而選擇了笨拙且不安全的現金支付?就此問題,吳某未作出合理的說明。吳某要求法院判決梁某歸還借款156萬元。若至吳某提出訴訟時,梁某確實未歸還欠款156萬,那么吳某就是在梁某不能按約定的期限歸還第一筆借款的情況下,再次借給了梁某81萬元現金。吳某和梁某約定,如果梁某不能按約定期限還款,每超期一天要多還1萬元。毫無疑問,每天1萬元的超期利息是高息。與高息相生相伴的往往是還款不能的高風險。吳某在面臨梁某極可能還款不能的風險時,仍然借款81萬元給梁某,這不符合一般人的邏輯。吳某無法對該邏輯悖論作出合理說明。
(五)借款人與貸款人的關系。有證據證明,吳某乙介紹梁某與吳某認識。吳某借給梁某第一筆錢的時候,吳某和梁某除了吳某已這個“介紹人”之外,再無其他特殊關系。吳某在梁某不能按期歸還第一筆借款的情況下,還把80萬現金一次性借給一個“萍水相逢”的人,且未留下任何支付憑證,完全不符合常理。
綜上分析,吳某無法提供三次現金支付借款(共計96萬元)的書面支付憑證或見證人,無法對三次現金支付的款項來源、選擇現金支付的理由、梁某舊賬未還又借給其借巨額新債等問題作出合理的說明。根據民事訴訟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吳某提供的證據無法形成完整的證據鏈,無法證明吳某共計支付96萬元現金借款給梁某,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
注釋:
①原案例載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7bf3730102uxah.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9月10日.
②關倩.論民間借貸案件大額現金交付的認定思路.http://www.lq-lawyer.com/InfoPub/ArticleView.aspx?ID=1592,最后訪問日期2014年9月18日.
(作者單位:福建省泰寧縣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