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鎮化社區是新農村建設與農村城鎮化之間新的結合點,是新農村建設的新平臺,也是農村城鎮化的起點。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和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城鎮化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主要從人口的城鎮化、就業的城鎮化和土地的城鎮化三個方面入手,結合筆者2013年暑假在河北L村的調研所獲,闡釋新型農村城鎮化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農民向市民的轉換、城鎮化過程中農民的就業問題以及城鎮化進程中地方政府所扮演的角色。
關鍵詞 農村 城鎮化 農民
一、農村城鎮化的概念
農村城鎮化是一個以非農產業發展及其向城鎮聚集為基礎,以符合實際的城鎮發展為依托,以市場機制和政府的宏觀調控為導向而實現的農村和城鎮融合、城鄉資源互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它既包括農業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資金、信息、產業向城鎮聚集,城鎮不斷發展,也包括城鎮反哺農村,城市產業對農業的帶動力增強,農業的現代化,農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價值準則和行為方式等方面都逐漸融入城市,農民市民化和農業現代化。
二、 城鎮化過程中的三個問題——以L村為例
(一)人口的城鎮化。農村城鎮化的直接表現是人口轉化,其動力在于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地域空間的擴展。人口轉化包含農村人口的地域變化和職業轉化。農村人口的職業轉變、經濟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了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向城鎮型轉變,這將會對地域空間的重組和農村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中失地農民和進程務工農民身份越來越尷尬,這一部分農民群體介于城市居民和農民之間,處于城鎮化的邊際位置。一方面,他們不具備城市居民的身份,雖然他們居住在城市,但是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他們仍舊屬于農民,不能夠享受城市居民的身份。以筆者2013年暑假所調研的河北省邯鄲市L村為例,L村屬于城郊村,交通方便。該村正在進行社區建設。筆者在調研該村的過程中發現,該村村民的生活習慣和居住環境與城鎮居民無兩樣,一棟棟整齊的單門別院、全套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唯一與城鎮居民不同的便是有些農民依舊保留著土地,以務農收入為主要收入。
另一方面,他們相較于普通的農民又表現出了某種程度上的不同。進城務工的農民,受城市的影響較多,和城市居民之間交流頻繁,他們在生活習慣和生產方式方面有著和城市居民趨同的傾向,城市的發展對他們的影響較大,而對于失去土地的農民群體,城市的擴建征用了他們的土地,失地后的農民或者選擇進入鄉鎮企業打工或者背井離鄉進城務工,城市的文化和社會生活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也產生了較深的影響。這樣一來,那些進程務工的農民身份反而更顯尷尬,他們不能夠享有城市居民的各項福利保障,但是他們又失去了土地,介于傳統農民和現代市民之間,實現他們身份的轉換才是促進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所在。
(二)就業的城鎮化。在筆者調研的L村,由于地理位置的優勢,農民就業在城鎮的情況是相當普遍的,對于農村居民來說,城鎮提供了農村地區所不具備的舒適的生活環境和服務設施,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會,吸引他們到城鎮定居和就業。農村地區的經濟活動是由單一的農業向非農產業的發展,非農產業由于受聚集經濟效益的驅動,城鎮以不同的規模集聚和發展,從而使城鎮化得以發展。這樣,非農產業的發展便促進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促進了人口向城鎮的轉移。
(三) 土地的城鎮化。在L村進行社區建設的過程中,村集體的土地是集體承包給開發商,然后進行統一的籌建。其間,不乏村干部利用手中的權利中飽私囊,將工程承包給自己的親戚,利用城鎮化的契機,大搞村莊土地交易。在土地城鎮化的過程中,土地產權是通過國家征收農村集體所有土地,變成國有土地后再通過土地出讓或者劃撥等方式出讓給城鎮土地使用者。無論是在城鎮國有土地上,還是在農村集體土地上的私人房屋或廠房設備,由于沒有土地所有權,一旦地方政府征收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或者提前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可以讓私有房屋所有者或私人企業業主搬走。
首先,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保障。失去土地以后,農民便失去了生存保障,養老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和醫療問題等一系列問題便凸顯出來,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強迫農民和土地分開,這意味著農民賴以生存的環境要發生改變,新的生活方式將取代傳統的以耕作為主的生產方式。土地的供給不是無限量的,工業化進程加快之后用于農業的土地肯定會越來越少,為此,農民要想生活不受影響,繼續過著富足的生活,就要適應變化,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農民要想富裕起來,就要轉變舊的觀念。
其次,不同層次的農民對土地的感情也不一樣。年齡越大的農民普遍對土地的依賴程度要高于那些年輕人。這在L村表現突出,年齡大的人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土地的感情比較深厚。在城鎮化土地被征用問題上,持較為消極的態度。不愿意放棄土地,搬到新型農村社區居住。而那些年輕的農民則更愿意嘗試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外出務工的農民對土地的依賴低于在家務農的農民。長期在外地務工的農民家里僅種少量的土地甚至全部流轉出去或者拋荒。他們更希望能夠搬到新型農村社區去居住,對土地沒有特別的依賴感。再者就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較高,在外務工小有成就的農民,他們所有的生活開支基本上都是依靠打工收入來維持的,從土地中得到的回報很少。他們生活充裕,與城里人沒有兩樣。這就要求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要采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辦法,靈活多樣,使農民順利實現身份的轉變。
再者,城鎮化是必然趨勢,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要保護好農民的利益,解決好農民的征地補償問題,農村社會“不患寡而患不均”,征地補償款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在說到征地補償款的問題上,政府必須強化土地征用管理。一方面通過立法規范土地征用制度,禁止強拆強建,合理開發利用現有的土地資源,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可以實行出讓改出租,農民當股東。農民以土地入股,由農民變為股東,參與企業經營,同擔風險,共享經營成果。這樣以來可以解決農民土地流失的問題,又可以使農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也進一步減輕了地方財政的負擔。
參考文獻:
[1]馮海發.農村城鎮化發展探索[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2]馮尚春.中國農村城鎮化動力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王小剛,王建平.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我黨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J].社會科學研究,2011(5).
[4]彭紅碧,楊峰.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科學內涵[J].理論探索,2010(4).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