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的城鎮(市)化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它不是單純的一項建設,而是一場城鄉二元制的變革。為什么呢?因為中國的經濟有它的特殊性。我們經常采用一個詞叫作“二元結構”(或者“城鄉二元結構”),這個用法是不妥當的。因為“二元結構”自古就有,但是,現今的中國實行的是“城鄉二元體制”,或者說“城鄉二元結構”已經制度化了。解決城鎮化首先要解決“城鄉二元體制”。
關鍵詞 城鎮化 戶籍制度 上海經驗
什么時候開始有“城鄉二元體制”的呢?1958 年新中國戶籍制度建立,一分為二,城市戶口、農村戶口就定了。當時的戶口模式,就是兩種:城鎮戶口和農村戶口。這種情況下,城鄉的人口流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因為有兩種戶口。我認為“城鄉二元體制”是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相容的!因為市場經濟要求資源和生產要素能自由合理的流動,勞動力做做為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如果不能合理流動,勢必會影響整個經濟的發展。既然要建設市場經濟,那我們就應該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城鎮化主要的目的是“城鄉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就包含了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或者把破除“城鄉二元體制”作為一個必經的階段。
城鎮化可以擴大投資,可以擴大消費,這都是大家知道的。“城鄉一體化”最要緊的是,破除城鄉不同的待遇、不同的權利,讓城鄉能夠權利平等。這是最重要的制度紅利,要釋放出來。改革的過程就是釋放制度紅利的過程。
“戶口的一元化”怎么個改法呢?根據中國的國情,中國戶口的一元化改革,可以走雙軌制。大城市走計分制的道路,其他的地方,包括小城鎮在內,可以實行分區推進的辦法。上海市是計分制的試點。為什么上海會是試點呢?因為上海的情況跟其他地方不一樣。上海是一座制造業很發達的城市,長期以來,上海的制造業在全國是居于首位的。但是近 30 年以來,情況發生了變化。上海制造業的骨干工人如技工、班組長,甚至車間主任,已經不是上海居民的子弟了,變成外來務工人員了。這些外來務工人員進上海的時候,也許才 20 歲,如今也已四五十歲了。他們已經成為上海各大制造業工廠的技術骨干、管理骨干,但他們的家屬融不進上海這座城市,他們的孩子不能在公立學校念書。這種情況之下,他們心里是不安的。江蘇的南部、浙江 ,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制造業建設,要走新的制造業道路,他們技術工人不足、骨干力量不足,便到上海來挖。這種情況下,上海的老工人或者是中年以上的技術骨干,都會被他們許諾。許諾什么?你到我們這里來,我們給你解決城市戶口問題,于是他們就想去,有些也真的去了,果然給解決了戶口。這就給上海帶來一個問題,若再不把這批骨干的外來務工人員給挽留住,上海的制造業將成為一個空架子。上海政府研究來研究去,最后搞出一個計分制。一個人的學歷、經歷、做過的貢獻、發明創造,以及其他一些獎勵,都可以折成分數,達到一定的標準可以馬上擁有上海城市戶口。即使這個人現在的分數還不夠,企業也有了做工作的余地,先讓這部分人能安心待下來。所以計分制是必要的,適合大城市。
那小城鎮怎么辦呢?中國有中國的特點,中國的最大特點就是地少人多。如今,中國城里的居住者沒有城市戶口,且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大概占了一半多一點。按中國的國情,一般來說,學美國是行不通的,因為美國已達到百分之九十幾的城鎮化率。但我們可以學西歐,西歐的城鎮化率大概在 80%左右。假如再過一些年,中國達到 80%的城鎮化率,那 15 億人口中就有 12 億住城里。這意味著,在現有 6 億多城市人口的基礎上,還要再增加 5 億多人。這怎么得了?5 億多人進了現在的城市,土地夠嗎?淡水供應夠嗎?各種設備夠嗎?就業問題怎么解決?
所以,中國必須走適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道路。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化,等于老城區加新城區加新社區,多了一個新社區。老城區就是將現在的城市,經過棚戶區拆遷,污染工廠的清理改遷等,改造成為適合人居住的居民區、商業區、服務區、文化教育區。新城區就是現在新建的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實驗區、物流園區,等等。新城區也要有居民,不能凈是工廠,民營企業要進駐,小微企業要發展,個體工商戶要大量存在。城區到了夜晚 12 點都是熱鬧的,這樣既解決了就業問題,又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而且有人氣了。
但中國的特色在第三點,新社區。我國現在已經建設了一些新農村。這些新農村怎么建設?只建一些居民樓是不夠的!第一,要園林化;第二,要走綠色經濟道路;第三,公共服務要到位;第四,社會保障方面,城鄉要趨于同樣的標準。這樣的話,新農村就可改為新社區了。新社區是中國式城鎮化的一個點,它們就是未來的新小城鎮。當然,這些地方就不能采取計分制,要分區推進。這個區成熟了,全盤改,那個區成熟了,再全盤改。這樣中國城鎮化的紅利,就大大地激發出來了。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要有就業支撐,有服務保障,不能靠攤大餅。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東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地推進。上海的經驗告訴我們解決人口二元制結構,讓農民順利走向城市是中國城鎮化邁開的豪邁一步。
(作者單位:駐馬店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