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我國在政府體制改革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隨著改革的深化,還存在職能轉變不到位,組織結構不盡合理,權力運行缺乏監督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癥下藥,政府體制改革必須切實轉變職能,同時加快地方政府大部門制改革的步伐和層級政府間關系的完善,并且須建立有效的權力監督機制和平臺。
關鍵詞 政府體制改革 問題 對策
一、職能轉變問題,政府職能“越位”和“缺位”共存
我國已經建立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政府職能系統的綜合,更是以一系列政府職能和制度導向為保障的市場與公眾利益相協調發展的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能。
(一)進一步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既做“減法”,又做“加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建設。”經濟發展中要減少對微觀領域的直接干預,加強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一方面降低政府管制微觀經濟活動的范圍和門檻,減少行政性的審批,將市場能解決的問題交由市場,激發市場活力。另一方面,要從總體上把握國民經濟發展動態制定出有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規,從宏觀上引導國民經濟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并且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尤其是技術監管、質量監管等,規范市場經濟主體的行為,堅決杜絕類似食品、藥品等安全問題的發生。
(二)弱化行政職能,突出公共服務職能
弱化行政職能要求政府要有收權和放權意識,傳統的用權力干預經濟社會發展的管理方式早已不合時宜,必須放棄“權力壓倒一切”的觀念,順應市場、社會的發展規律,做發展的規劃者和協調者;突出公共服務職能則要求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有實際行動。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是前提條件,在多區域、多層次、多幅度的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多方面的物質和精神需求。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還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提供公共服務,改善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新公共管理運動以來所提倡的工商企業管理方法和技術是值得借鑒和推行的。
二、組織結構問題,地方大部門制改革滯后、各級政府間關系未理順
近些年來,每次政府體制改革總是大部制改革先行,大部門制改革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途徑。大部門制改革不再是簡單的做減法,而是通過部門整合、資源重組,適應新形勢和新環境下的公共需要,綜合形成職能有機統一的部門職能體系。但大部制改革每每中央先行,地方的大部制改革卻跟不上步伐即使有地方也在著手進行改革但存在很多問題,改革的整體性亟待加強。合理的行政層級體系是國家行政權力順暢運行的重要基礎,近幾年來,中央提出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推進縣財省管,但由于“省直管縣”改革仍處在探索階段,是否具備整體統一的操作性還不能蓋棺定論,因此還需積極探索可行的措施來促進層級間政府關系的完善。
(一)全力推進地方大部門制改革,合理配置地方政府決策、執行、監督權
與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更具有迫切性。目前我國地方政府行政決策、執行與監督職能不分現象明顯。要真正解決好這個問題,就要探索建立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協調又適度分離的行政運行機制,實現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改革過程中重視以下三點:一是依法合理劃分各類行政決策主體的決策權限,二是減少決策部門的微觀事務,通過執行機構的管理自主化實現更高的公共服務供給質量、效能和效率三是強化內、外部監督。
(二)理順政府間行政層級關系,完善中央地方間組織結構
在優化組織層級結構上要從調適中央與地方權責關系入手,實現合理集權與分權為著眼點。中央地方權責關系調整的原則是: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有機契合。為此,中央政府要繼續向地方政府下放該放的權力,使其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享有更多的自主權,省級政府應該賦予它所轄下各級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權,特別是下放一部分事權和財權,而在權力下放的過程中,要注意權責一致,要堅持權力、義務、責任和利益的統一。同時中央又要集中一定的宏觀調控權,運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證國家宏觀經濟和社會事業的正常運轉。
三、權力運行問題,權力運行過程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近年來“天價煙”“天價酒”“房叔”“表叔”等權力腐敗案件層出不窮,嚴重損害了公眾利益、破壞了政府形象。這是政府管理體制改革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對這個問題如果沒有很好地解決,政府威信、公信力等均會受到影響,而且政府與群眾的關系、社會的凝聚力、老百姓對政府的滿意度都不會得到有效提升,其結果就是改革、發展達不到預期目標。
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或平臺是當務之急,形成民眾參與的有效的監督機制。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再次提到: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人民監督權力。這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里的根本之策。一方面,加強實行行政管理系統內部的層級監督制度,及時糾正和制止違法的和不當的行政行為,當前的“八項規定”等均是著眼于這一點。另一方面需完善行政體制外部的監督機制。行政體制外部監督主要包括人大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等。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監督的積極作用,運用公民的權利來制約公共權力是現代監督制約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各種信息平臺成為公眾參與政治和社會管理的重要途徑,通過網絡人們可以審視中國的法制進程、監督政府的不當行為、改變官民利益博弈的格局等等,所以要充分發揮網絡的巨大優勢,實現對國家行政權力的有效監督,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
參考文獻:
[1]王君琦.行政體制改革面臨哪些難題[N]. 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2012.
[2]陳振明.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國政府改革與治理的新趨勢透視[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08,(4).
[3]趙延民.淺談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與服務型政府的建設[J].唐都學刊,2009,25(2).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