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既過,移時六月。吾感椅席炙手,熱不可耐。持一搖風,至窗下輕風處,觀郁郁濃蔭之斑駁,品千年詩書之醇香。吾觀夏日之詩繁多,古人亦有酷暑之捱,卻多能自得其樂,共烈日同歡,安神定心,寧靜致遠。何耶?今日來賞《夏日南亭懷辛大》,清茶半盞,請君細嘗。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孟浩然
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此詩行文十分自然流暢,沒有一處顯得晦澀硌口。這首詩的意象如“山光”、“池月”、“荷風”、“竹露”,這樣幾乎白描的名詞里,卻夾雜著一種樸拙的用力。遠山、日光、池塘、明月,看似簡單的意象相綴連,在情感上卻達成了一種沖淡靜美的意境。我看這正如司空圖所講——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意在詩外,功夫在詩外,只說景物不說感覺更不談道理,有一種“其中滋味,由你們自己體會去罷”的灑脫。
朱光潛先生曾拿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為例,談文藝作品的完整性。他說此詩“要在總印象上玩味,決不能字斟句酌”。這首《夏日南亭懷辛大》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要說讓我挑出其中的一句名句,想是很難的。硬把詩拆開來看,描寫夏夜乘涼的字句,本很平凡。但合看起來,散漫的意象因著情感的串聯而不再散漫,卻是互相之間和諧統一、相得益彰。就像散落的珍珠被絲線串成一串,眼前自然而然跳出一番色彩明麗的絕妙圖景。何所謂“大家”?我想當真正擺脫了“聰明氣和斧鑿痕跡”,才能成就詩詞創作中的佳品吧。
這首詩的前三聯把意象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真正“超以象外”的內容也該出場了。“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痹娙嗽诖擞迫磺寰持?,多么想取琴而彈,意及碧空、疏星、朗月或極地冰川、雪域草原,愜意至極。只可惜知音辛大不在身旁,由此更惹淡淡惆悵。詩中的情和景不僅是彼此襯托,更達到了水乳交融般密合。高山流水,伯牙子期,盈縮難解,知音難求。情思移至下一聯,詩人進入夢鄉,會見了親愛的朋友。全詩在此戛然而止,夢醒該是喜悅還是倍添哀愁,我們一概不知。最喜歡王勃在三秦大地上信口吟出的辭章“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朋友總是要散的,夢中相逢已是最好結局。落幕、劇終,不過便是又一個開始,又有何妨,又何必有淚?
二、一時嘆為清絕
山頭的余暉突然西落,素月漸漸升起,在池塘中投下倒影。一“忽”一“漸”的對比,使畫面富有動感。這不僅符合常識——太陽下山的過程往往是眨眼間的事情,也反映了詩人的心態——烈日不值得挽留,多盼望它快快隱去;而一輪冰月輝清氣爽,緩緩上升的過程都那么令人著迷。且看孟浩然是如何消暑納涼的:披散著頭發趁夜色乘涼,頗有“明朝散發弄扁舟”之豁達;打開窗悠閑靜臥,更覺得清風拂面,“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梢?,無論天氣多么炎熱,只要靜下心來,意及遼遠之境,胸中自然溢滿清氣,一捻生秋意,愜意至極。
除了主觀原因,詩中還提到納涼的客觀原因——池塘與竹林。想象一下,池中碧水,上有荷花荷葉相映成趣,陣陣幽風吹來,經由水面冷卻,又裹挾絲絲荷花淡淡芳香,好不快活!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池邊又有一片翠沁人心的竹林,風搖青玉枝,只是遠望,就已經消去三分暑意。竹葉上凝成晶瑩的露珠,滴落在池面發出清脆響聲。滴水能聞,遠香可嗅,這是夏夜的寂靜,也是詩人心中的寂靜。唯此寂靜,方能挖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去夏日浮躁 ,覓來無限清涼。孟浩然在此詩中雖只就閑情逸致作淡雅描寫,卻頗能引人入勝,韻致流溢,如臨仙境;閑淡意象,使人浮想聯翩,遨游無邊太虛;讀罷此詩,驚覺眼前之景愈發美好,周身清涼無汗。
[作者感言]:
贊曰:浮生若夢,而為歡幾何?搖一涼友,看萬丈紅塵,喃喃自語。
卿不求仕,窮極山水。池邊賦詩,白首臥松云,迷花其志。
舉頭忘月,盈虛不定。此間同照,遂悟人生無常,超妙自得!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