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培訓是一個體系,包括培訓者、參訓者、培訓目的、培訓方式、培訓方案、培訓管理和培訓效果轉化測評等一些系列內容,其中培訓效果轉化測評關系到培訓目的是否達到、培訓方式是否合理,在培訓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柯氏四級培訓效果評估模型,構建了教師培訓效果轉化的測評思路,以期為培訓效果測評提供一定的參考和依據。
【關鍵詞】教師培訓效果 培訓效果轉化 測評思路 柯氏四級培訓效果評估模型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001-03
教師培訓既包括參訓教師在一定培訓時期內學習、獲得培訓知識的過程,也包括參訓教師將培訓學習到的知識、能力轉化到實際教學過程中,同時不斷提升教學業務水平和培訓效果轉化的過程。而培訓效果轉化過程是教師培訓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它是評價教師培訓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有效的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 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的現狀和問題
本文所說的教師培訓效果評估的對象是參訓教師,評估的主要內容是教師參加培訓后獲得的知識、能力以及這些知識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體現。目前,教師培訓效果測評在實際操作中的表現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培訓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如培訓過程中參訓教師的表現等;二是通過考試來測評培訓效果,經過統一規范的考試,對教育基本理論、教學設計能力等教育技術進行測試,這方面的測試具有可量化性,因此測評較為容易。而培訓過程的形成性評價由于涉及因素多、指標難以量化,是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中較為困難的方面,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二 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的內容
1.培訓所學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將理論成功應用到實踐中,才真正完成了教師培訓的目標。參訓教師經過培訓,將所學的新技能、新知識和新理論等融入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中,是教師培訓效果測評的主要內容。培訓前后,參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的差異、將新學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的熟練程度以及采用何種方法將培訓所學進行應用,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是教師培訓效果轉化的直接體現。
2.培訓所學給學校組織教學帶來的影響
教師參加培訓,結束后是否將學到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能與其他同事共享,是否會對學校教育理念、學校教學策略和教育培養方式有所影響,也是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的重要內容。和諧的同事關系、共享的資源以及認同的教育理念,是維持教學環境正常運行的基本條件,因此,教師培訓結果轉化對這些條件的影響也是測評的重要方面。
3.培訓所學給學生學習帶來的影響
教師培訓的最終目的是培訓后教師的教學活動、教學方法是否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是否有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是否影響了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學習態度甚至是人生觀、價值觀等,這些都是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的基本內容。
三 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存在的問題
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從客觀上來說,目前教師培訓大都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培訓結束后,參訓教師回到各自工作的學校,對他們培訓效果的轉化難以做到系統、全面的追蹤考察,而且也很難獲得培訓學員反饋的相關信息。另一個方面是從實際操作上來說,培訓的內容如何能合理、準確轉化為效果測評的指標、如何保證有效公平的實施測評也是研究相對較少的方面,沒有科學的研究和測評體系,導致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難以達到標準、準確的效果。
四 基于柯氏四級培訓效果評估模型的培訓效果測評體系
1.柯氏四級培訓效果評估模型簡介
1959年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從事管理學研究的柯克帕特理克教授提出的培訓效果評價模型,按照培訓效果在實際應用中的表現和影響,將培訓效果分成了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結果層四個層面,將這四個層面與教師培訓結合起來,可以為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提供較好的測評思路和實施框架。
第一,反應測評。反應測評主要是測評參與培訓的教師對培訓的滿意程度和對培訓目的的認同度。是否認同、喜歡培訓項目,對授課教師和培訓的內容、培訓課程、培訓方法有什么看法和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參訓教師是否適應培訓”。反應測評主要是在某一階段的培訓結束或是某一部分的培訓課程結束后,通過調查問卷、交流座談等方法來獲得被培訓教師對培訓的效果和有效性的反應,從而為掌握培訓效果和培訓內容、方式的改進提供依據和參考。
第二,學習測評。學習測評是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的重要方面,主要測評參與培訓的教師掌握培訓內容的程度。經過培訓后,在知識、技能、理念等方面是否有所提高,提高的程度是多少。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參訓教師在培訓中學到東西了嗎”。這方面的測評,主要是通過測試對比教師學員培訓前后在知識、技能方面的差距來了解他們是否通過培訓學習掌握了新的東西。一般情況下,學習測評主要通過筆試、實際教學操作和工作情景模式等方法對參訓教師進行測評。
第三,行為測評。行為測評是教師培訓效果轉化的重要表現,培訓結束一段時間內,參訓教師是否能將所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中,與同事之間能否做到共享、和諧
——————————————————————————
* 2014年度新疆師范大學管理服務工作科研項目成果(編號:XJNUGF201417)
相處是行為測評的主要內容。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參訓教師在培訓活動中學到的東西是否影響了其工作態度和工作行為”。這一階段的測評,主要是明確參訓教師通過培訓而發生的行為上的變化。
第四,結果測評。結果測評就是測評通過這次培訓,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是否有利于學校的組織。這一階段的測評主要是從組織的角度進行考慮的,明確因參訓教師帶來的組織上的改變,這種改變主要表現在對學生學習和學校的影響方面,其中一個重要問題是“參訓教師經過培訓是否對學生學習產生了有利影響”。這一階段測評的時間是最長的,難度也是最大的,一般通過一些測評指標來進行測評,如學生成績、家長滿意度等。
2.柯氏四級培訓效果評估模型的測評體系
柯氏四級培訓效果評估模型為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提供了較好的測評思維方式,根據該評估模型的四個層次,結合教師培訓效果測評內容,下面主要從測評指標獲取、測評指標確定和測評指標等級設定三個方面構架教師培訓效果轉化的測評思路。
第一,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的指標獲取。結構合理、準確表達的測評指標體系是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的重要基礎,而評價指標的獲取要通過科學的方法,才能保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測評指標獲取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經驗借鑒法。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分析參考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相關研究成果,結合測評對象的實際情況,選取符合指標體系構建原則的、有代表性的指標。二是征詢專家組意見。專家彼此之間不互相討論,排除私人關系,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研究確定各個測評指標,并經過多次的反饋修改,最終得到基本統一的測評指標,此方法又叫德爾菲法。在實際操作中,經驗借鑒法與德爾菲法經常交叉使用。
第二,教師培訓效果轉化的測評指標。以柯氏四級培訓效果評估模型為依據,將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指標體系分為反應層指標、學習層指標、行為層指標和結果層指標四個指標層。
根據反應層測評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將反應層指標劃分為培訓內容、培訓師資、培訓形式三個二級指標。其中培訓內容用實用性、吸引性和合理性進行評估;培訓師資用培訓教師教學能力、組織能力和工作態度進行評估;培訓形式用培訓方案、培訓環境和培訓資源來評估。
根據學習層測評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將學習層指標劃分為思想、知識、技能三個二級指標。其中思想主要是指教師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責任,是對教學技術價值的認同和為之付諸實踐的責任;知識主要是指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的掌握;技能主要是指對知識的運用和提高。
行為層指標是在培訓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表現出來的,結合教師工作的特點,將行為層指標劃分為教學實施和科研創新兩個二級指標。教學實施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出培訓教師的行為變化,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情景的創設三個方面進行評估。科研創新是教師的重要職責,關注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改進教學工具、開展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學效果是其主要評估內容。
結果層的測評上升到了學校組織的高度,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組織兩個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結果層測評的兩個二級指標,教師指標主要包括教學成果、研究成果,學生指標主要包括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第三,教師培訓效果轉化的測評指標等級設定。測評指標體系確定以后,要根據測評內容給出相應的評定等級。一般情況下,測評指標等級設定常采用打分制和描述制,打分制如5分制、10分制、百分制等,描述制如“優”“良”“中”“差”、“非常好”“好”“一般”“不好”“非常不好”等。等級設定后才能對測評指標進行量化測評。
五 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方法
測評指標體系確定后,要通過各種測評方法對測評指標進行等級確定,結合柯氏四級培訓效果評估模型體系,測評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觀察法
觀察法就是對被測評學員進行有效的觀察,深入其工作現場,根據測評的目的和內容對被測評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不僅要觀察被測評者本身,而且要觀察其周邊的同事、學生,記錄收集相關的資料,從而為教師培訓效果轉化評價指標的等級確定提供確鑿的依據。觀察法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測評方法,但是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耗費時間較長。如果測評者是學校外部人員,那么這一方法的操作難度會更高,但是為了獲得較為準確的測評結果,測評者可以將觀察的目的和觀察內容形成文字,委托被測評者所在學校的有關人員進行觀察,但是這樣一來,委托者的主觀意識有可能會影響到測評結果的客觀性。
2.調查問卷法
調查問卷法是指通過調查測評指標相關的問題,來了解被測評者在實際工作中是否運用了培訓所學的新知識和新技能,是否與其他同事交流合作,是否影響了學生的學習,也就是說,調查問卷法是通過對被測評者周圍的同事、學生和上級領導發放問卷調查被測評者的行為。為了保證調查問卷結果的客觀性和實用性,測評者可以分幾次進行,如培訓開始前,培訓結束后1個月,培訓結束后3個月,培訓結束后6個月,在這幾個時間段內進行調查,從而獲得較為準確的依據,為測評指標等級確定提供科學參考。
3.座談訪談法
座談訪談法是測評者與被測評者、被測評者周圍的同事、學生、上級進行面對面的深度交談,了解被測評者掌握培訓所學的程度以及對其行為的影響。座談訪談法的重點是對被測評者的訪談,主要考察的是他們實際上掌握培訓所學的程度和培訓效果的轉化,而不是被測評者對自己的期望,考察的是被測評者對周圍同事、學生的實際影響,而不是同事、學生對被測評者的想法,注重客觀性和實際性。
4.實施反饋分析報告法
實施反饋分析報告法進行測評的重要前提是培訓者與培訓學員之間建立反饋信息約定。當培訓結束后,培訓學員在3~4個月內,培訓學員及其所在的學校單位要提交與培訓知識技能實施情況的反饋報告。反饋報告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培訓學員個人的自我分析反饋報告,是培訓學員結束培訓后對自己回到工作崗位3~4個月內運用培訓所學的分析評價報告;另一種是培訓學員所在的學校提供的關于培訓學員運用培訓所學的分析評價報告。這兩種形式的反饋分析報告能為測評者對培訓所學的反應、行為、結果等提供較為全面的信息。
5.建立工作日志法
建立工作日志就是讓培訓學員全面的記錄他們在工作中什么時間、利用何種方法運用了培訓所學,并獲得了哪些效果。這種測評方法不僅能全面仔細地記錄培訓學員的行為,而且能為培訓學員進行反思提供有利資料,從而促進培訓學員的不斷進步。運用建立工作日志法,要在記錄開始前與培訓學員溝通工作日志的應當記錄的信息有哪些,確定日志上交時間,一般是在培訓后3~6個月內,測評者通過分析被測評者的工作日志對其進行測評。
6.追蹤調查法
追蹤調查法是指在培訓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通過評論性事件或者是感悟體驗等論述,對被測評者進行追蹤調查。如在培訓結束后的一個月,給被測評者打電話,請被測評者講一個將培訓所學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故事,或講述自身對培訓前后在思想、技能上發生的改變。通過多次的追蹤調查,不僅能了解被測評者對培訓所學的印象深刻度,而且能收集到培訓課程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應用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追蹤調查的持續時間較長,一般是培訓活動結束后的6個月內定期的對被測評者進行調查。
六 結束語
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是教師培訓的最終目的,也是教師培訓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目前,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測評的相關研究還不是很多,也沒有形成系統的測評體系,柯氏四級培訓效果評估模型為測評提供了較好的思路。本文通過構建指標、確定等級、選擇方法等一系列測評步驟,構架了教師培訓效果轉化的測評思路。從指標體系的確定選擇和測評方法的選取上可以看出,教師培訓效果轉化是一個長期的、挑戰性強的工作,測評者需要付出持續不斷的努力才能得到較為客觀、真實、科學的測評結果。
參考文獻
[1]王冬凌.建構教師培訓效果評估模式:內涵與策略——兼論教師培訓機構走向專業化的路徑[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1(4):4~8
[2]卜彩麗、張豪鋒.Kirkpatrick培訓效果評價模型及其對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的啟示[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0(4):9~10
[3]石大維.教師培訓項目的效果評估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
[4]陳海艷、沈書生.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效果評價的再思考——借鑒Kirkpatrick培訓效果評估模型開展培訓效果評價[J].中小學電教,2010(Z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