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來華留學生工作一直是遼寧國際教育工作的重點。本文通過對遼寧省來華留學生教育現狀的全面分析,找出問題所在點,為遼寧省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遼寧省 來華留學生 現狀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003-02
遼寧省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按照擴大規模、優化結構、提高質量的原則,加大省政府獎學金支持力度,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外國留學生獎學金激勵機制,打造來華留學特色品牌課程,提高學歷留學生的比例。積極支持高校利用多種合作項目,開展來華留學專業學歷教育;鼓勵支持高職高院校專發揮自身特色,開展來華留學特色教育。到2015年,來遼留學生規模超過2萬人次,其中學歷留學生占50%以上。”據了解,遼寧省已經制定了建設高等教育強省計劃,明確提出了高等學校擴大留學生培養項目計劃。按照相關計劃,外國留學生占遼寧省高校在校生比例將達到3%,部分留學生規模較大高校的外國留學生數量占全校學生的10%~15%,達到國際化大學水平;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比例達到30∶3∶1。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對遼寧的外國留學生教育現狀做一個全面梳理,促使我省的來華留學教育健康、持續發展。
一 遼寧省來華留學生規模大幅增長,學歷生數量呈上升趨勢,但學歷生專業分布和來華留學生在高校間的數量分布不均衡
20世紀50年代,遼寧省作為中國首批確定的接收外國留學生的省份開始接收外國留學生。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也是遼寧來華留學生數量取得突破性進展的一年。據統計,2008年來遼留學生11540人;2011年數量達到15079人,居全國第四,同比增長9.83%;2012年為16694人,同比增長10%,且國別達155個,主要來自韓國、俄羅斯、日本三個國家,分別以3431、2847、1949人次分列前三位,留學生主要來自亞洲(9177人)、歐洲(3638人)。從數字上可以看出,留學生數量增長迅速,但遼寧來華留學生來源國過于集中在周邊國家。
目前全省有44所高等院校接收留學生,其中本科院校40所,占遼寧省全部本科院校的95%以上,分布在省內12個城市。留學生規模超1000人的院校5所,規模位居全國前100名的院校7所,其中大連醫科大學在校留學生數達1776人,居東北三省高校首位,其次為遼寧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大連外國語學院、東北大學、大連民族學院、沈陽醫學院、沈陽理工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遼寧的來華留學生就讀的學校主要集中在沈陽和大連,留學生在高校間的數量分布明顯不均衡,專業特色強、對外漢語教育開展的較早、知名度高、有地區優勢的高校無疑最受歡迎。
大部分來華留學生以漢語學習為主,且多為培訓類學生,非語言專業和學歷生的比例很低。遼寧省學歷留學生以本科學歷為主,學歷生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數量所占規模較小。截至2011年末遼寧省學歷留學生達6166名,占全省來華留學生總數的44.91%,與2010年相比增長幅度為18.05%,涉及11大學科門類(主要有文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五大門類),占留學生總數的98.18%,設81個二級專業,還專門設立了漢語言專業。高校的國際化程度除了基本人數之外,還要看學生結構國際化程度的高低、留學生的類型和專業分布情況。從專業結構上看,學歷生專業過于集中,主要為文學和醫學專業。各高校文理專業人數失衡,文科專業占70%左右,理工類不到10%。專業人數分布失衡說明遼寧省教育資源特色尚不明顯,沒有充分發揮好學科優勢。近幾年,來華留學生中出現了學習理工、醫學、農學、經濟、管理、人文、藝術等專業人數上升的趨勢。今后各高校的努力方向都是要多招收非語言專業留學生和學歷留學生。這就要求省內各高校在保持原有專業質量的基礎上,發展來華留學特色教育,如在醫學、海事、理工科等領域多開展些特色專業以吸引更多來華留學生。
從2008年開始,遼寧省政府就設立了外國留學生獎學金,資助來遼學習的博士留學生。目前遼寧高校與世界1000多所高校、教育組織、民間機構建立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關系。10所院校可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生,享受遼寧省政府博士獎學金的高校達15所,在校獎學金生600余人,獎學金招生學校數量和培養能力居全國前列,全省高校接收來華留學生的格局已基本形成。2008年省政府出資500萬支持引進來華博士,使來遼留學博士增幅高達67.27%。
二 在管理方面,遼寧省來華留學生管理日趨規范,但隨著留學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對留學生的管理難度和復雜程度也不斷增大,管理的范圍和內容不斷擴大
外國留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外事工作,已經與國家的政治安全、外交、維護安定、反宗教滲透等多方面關系密切。新時期的留學生教育已從單純的學籍、生活管理延伸到心理指導、環境適應、安全教育、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教育。當前,社會服務體系尚不完善、社會環境復雜、來華留學生規模快速增長的形勢對接收留學生的院校的管理上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因此,各高校相繼制訂了學籍管理規定、住宿管理規定、生活管理規定等,在日常工作中依法行政、依規章制度管理。總之,留學生管理日趨完善和規范,但仍存在諸多現實問題。
首先,隨著遼寧經濟的迅速發展,遼寧來華留學生數量和規模日益增大,從國別、數量、層次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許多高校在留學生的管理制度上并沒有進行適當改革,甚至一直沿用過去的管理經驗和措施,缺乏嚴格有效的管理方式。管理人員雖工作繁忙,但效率低下,管理混亂。而且,為能夠繼續引進留學生以保證留學生教育形式的延續,在教學、考試、請假等方面給予特殊的照顧,反而在某種程度上給管理帶來阻礙。其次,受高校國際化評價指標的影響。世界一流大學十分重視學生結構的國際化,外國留學生的比例一般都在20%左右,其中研究生的比例更高,達30%~40%。而我國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對外經貿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外國留學生的比例都不到10%,985和211大學也只能到3%~5%,其他層次的高校比例就更低。留學生比例是衡量高校國際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在這種大環境下,高校為了提高留學生比例往往降低入學門檻,降低學歷生生源標準,入學缺少統一標準,生源素質差距較大,管理又非常松散。雖有規范的留學生規章制度,但只是一種擺設,管理人員怕影響留學生數量,在管理上屬于失控與放任狀態,這給今后的工作埋下巨大隱患。第三,留學生管理部門與教學部門之間缺乏行之有效的溝通,很難及時掌握留學生的最新動態。
三 在教學方面,培養方案不適合外國留學生,學歷留學生基礎較差,全英文授課模式面臨尷尬局面,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有待提高
各高校根據學校的規定制定了外國留學生專業培養方案,但基本上是按照本科生的培養標準及要求制定的,只是把外語課改成漢語課,思想政治課改成中國文化課,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材選用均不規范。學歷生授課方式一般采用單獨教學培養和插班培養兩種方式。單獨培養的原因是漢語語言問題,有的留學生不愿意學漢語,要求用英文授課。一般10人以上就可以單獨開班(各高校的規定不同),采取全英文授課的形式,這是我國本科留學生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屬于留學生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全英文授課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學生,對于高校的國際化轉型和提高遼寧省內高校的吸引力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對留學生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但留學生來中國的目的就消失了。而對全英文授課的教師而言,用英語講授主干課程,除少數海歸派老師外,難度太大,普遍存在畏難情緒,留學生對其并不買賬,教學處于非常尷尬的局面。插班的方式即到所選專業的相應班級插班上課。大部分學生來中國前并沒有漢語基礎,來中國學習1年后即進入本科專業學習。由于漢語水平過低,完全聽不懂所講的內容,遠遠達不到預期的培養目標。學歷留學生基礎較差,尤其是數理化基礎普遍都差,選擇理工類專業的留學生,由于無法完成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影響到專業課的學習。為此,高校不得不采取特殊措施確保學歷生按時畢業,降低課程總體要求或者考試上放寬。同時,由于中國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的文化差異較大,有時會造成很多矛盾和問題,解決起來較為棘手,無形中增加了工作的難度。除這兩種授課方式外,還應再提及專門為留學生設立的漢語專業。從管理體制上不同于中國學生,“語言+方向設置”形式較單一,學生不成規模。因此,很多高校并沒有將漢語言專業納入到學校正常管理體系中,處于高等教育的邊緣狀態,缺乏切實可行的專業標準。
另外,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課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需要,是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的需要。在國際化背景下,遼寧各高校紛紛采取重大舉措,不斷加快國際化步伐。但是,現有的國際化課程體系針對外國留學生方面存在嚴重不足,缺乏對留學生這種特殊群體的關注。各高校現有的課程體系的弊端在于:課程體系膨脹,未能及時反映時代發展的需求,課程門數多、缺乏整體優化和靈活性,實踐能力差,知識結構相對陳舊,針對外國留學生的教材少。遼寧高校課程國際化建設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對高校師資隊伍素質、課程結構和內容、授課語言、教材編撰、科研實力、國際化基礎等方面要求較高。這項工作需要我們做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留學生教育教學工作是一項復雜而煩瑣的工作,既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又存在諸多問題。只要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和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學生教學和管理體系,將會全面推動遼寧省留學生教育事業健康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殷軍.外國留學生學歷教育過程中的若干問題與對策[J].高等教育,2007(4)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