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種語言都有其文化背景,文化是語言教學不可分割的環節。在日語教學中無論語音、詞匯、語法、句法乃至篇章法無不滲透著日本文化,因此了解日本文化,了解日本人的國民性,對于迅速理解并掌握地道的日本語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跨文化交流的要求。本文重點分析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日本文化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關鍵詞】日語教學 文化 興趣 導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017-01
日常教授日語過程中,語音、詞匯、句型結構、語法等語言知識以及日語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等的訓練普遍受到重視。為在各類日語等級考試中獲得較高的通過率,許多教師極少把教學的精力和內容放在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上,也忽視了學生日語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主要是因為其沒有真正意識到文化導入對于日語教學的重要性。長期下去,這種教學方式必將違背外語教學對學生進行應用能力培養的最終目標。因此,在日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極其必要。
一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隨著人類的發展進步語言也逐步演變發展,并與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相連。人類使用語言作為工具進行交流。文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文化和語言有著緊密聯系,為了交流,人類充分利用語言,為了更恰當地使用語言,必須了解語言產生的文化背景。只有掌握文化背景才有可能掌握好一種語言,才能正確理解語言的內涵和精妙之處并準確應用進行溝通交流。因此,日語教學就不可能不涉及文化介紹。
二 日語教學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真正精通一門外語,就必須了解它的文化,了解其文化與本土文化的不同之處,否則無法真正使用這門語言。因而,語言學習的過程也是文化學習的過程。中日兩國之間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歷史,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日本頗多,所以有人以為兩國在文化方面的差異不大,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日本因其獨特的歷史和地理環境等因素,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如果用中國人的思維去理解日本人,必然會引起雙方的誤解,從而不能正確充分地發揮語言的交際作用。因此,在學習日語的過程中必須了解日本人的國民性,了解中日文化之間的差異,按照日本人特有的思維方式進行交際。而作為日語學習者,就有必要在掌握語言形式、結構的同時,正確把握語言背后所隱含的社會文化背景,這樣才能正確使用日語進行交流。隨著全球一體化對中國的影響,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受到人們的矚目,越來越多的日語教育學者認識到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大學日語教學課堂上加入了文化內容,不過,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必須研究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另外,大學本科生對于內容枯燥乏味的知識學習興趣不高,而對感興趣的東西學習積極性高漲,總體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教師在安排課堂教學內容時,過于注重課文內容和課后練習的講解,缺乏靈活性和趣味性,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對日語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三 實用日語教學文化導入的方法研究和教學實踐
為了讓學生了解中日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交際思維,掌握與日本人進行交際的方法,筆者在教學安排上刻意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簡介,增加文化教學內容。以下簡單介紹一些常用的文化導入方法和思路:
1.中日文化比照法
對比法是跨文化語言教學中一個極為常見且極其重要的教學手段,因為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障礙大多來自對目的語語言結構和母語語言結構差異、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間差異的不了解和誤用,因此運用對比法對兩種語言和文化進行比較和鑒別才更可能關注語言和文化的異同,從而讓學生自覺產生跨文化交際的文化敏感性。
2.文化內容與課堂學習材料融會貫通法
有些課文本身就是介紹日本國家社會生活、文化習俗等,因此,如果采用文化內容與課文內容相融合的方法來講解課文,自然比參照教參直接進行講解更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會更容易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3.第二課堂補足法
日語課堂內的文化教學畢竟課時有限,因此,教師有必要把文化導入的教學延伸到課外,多利用第二課堂。為此沈陽大學近幾年專門組織、籌劃和舉辦了外語文化節。文化節期間,沈陽大學開展了中外文化知識競賽,舉辦有關文化知識和中外國家風情的專題講座,創辦讀書活動來閱讀與文化現象有關的書籍,放映日語原版電影來了解日本的文學、教育、藝術和風俗等。這些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切實地成為課內文化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延伸,使學生的學習視野得以開闊,學生的文化意識也得以加強。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看,日本語言具有多重性、社會性以及民族性等特點,日語教師應結合社會的信息化、國際化發展需要和日語教育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思考和認清日語的本質,真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日語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馬聰麗.淺談大學日語創新教學改革——以大學日語教材改革為例[J].知識經濟,2012(2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