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會計實訓課程是會計專業的實踐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會計核算能力、會計職業能力和會計創新能力。本文針對會計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開發注意事項,以期構建以會計工作過程的工作任務為導向,教學做一體化的實踐課程體系。
【關鍵詞】工學結合 基于工作過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019-01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創新型人才,會計專業又是實踐與理論并重的專業,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增加就業機會,會計教學必須培養實踐能力較強并具有創新精神的會計人才。會計實訓課程作為會計專業的核心在會計實踐教學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一 會計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的開發
第一,以職業生涯為背景,分析高職會計專業畢業生在本行業領域的就業范圍及就業崗位,從而為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規格、課程體系設置等打下基礎。通過調查,高職會計專業就業范圍主要集中于財務核算、財務審計、財務管理三個方面。其中財務核算是高職畢業生主要就業范圍;從事財務審計方面主要就業單位是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及行政事業單位審計機構等;畢業生在1~3年內多數從事會計核算方面的工作,3年后少數學生能走上領導崗位,從事主管會計方面的工作。通過對會計畢業生信息化就業范圍及就業崗位的調研與分析,可初步對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門類、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進行全面規劃和設計,是課程改革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第二,以職業崗位為框架,分析本行業領域中主要職業崗位。分析各項工作任務及每項任務需要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應用性的理論與原理,分析各項工作任務之間的邏輯關系,來構建會計專業職業崗位行動領域的課程結構體系。
第三,以工作任務為項目,確定各崗位典型的工作任務,將行動領域課程轉化為學習領域課程。確定了典型工作任務,僅是對構成工作任務的特征、要求的特定能力進行了專門描述。要在進行職業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相應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及社會能力的要求,運用教學論的基本原理進行加工,將企業中實際工作任務轉化為學習型工作任務。并依照職業成長和認知規律,以能力為本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典型工作任務到行動領域再到學習領域的配置轉換,確定需要開設的課程門類(學習領域),構成專業課程體系。
二 構建會計實訓課程設計探討
根據近幾年教學體會和當前會計實訓課程的教學現狀,借鑒其他院校的教學經驗,在基于工作過程導向改革引導下,筆者認為應對本課程的教學過程進行改革。以下是筆者對教學改革的一些想法。
第一,基于工作過程的實踐教學設計所確定的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引入相應的教學軟件,以實際會計工作中的項目為任務驅動,構建與未來實際會計工作崗位相似的環境,把會計工作劃分為若干崗位,讓學生模擬會計人員身份進行情境式學習。在課程設計中,教師將會計專業各項基本理念、基本方法與技能有機地融合于實訓項目內容中,形成了基于會計工作全過程的綜合化課程內容。
以會計綜合實訓為例,根據會計工作過程,教師可以將會計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及其所需培養的職業崗位能力分解轉化為課程的實訓項目,設計了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與審核、賬簿的設置與登記(含建賬、記賬、對賬、結賬)、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對賬的常見業務,出納崗位能力)、錯賬更正(對賬后的處理手段)、編制會計報表、納稅申報等實訓項目,有針對性地對會計工作過程中的每個過程所需的職業能力進行訓練,提高學生的整體實踐操作能力和對會計工作過程的了解。通過這些學習情境(實訓項目)的學習,使學生熟悉會計工作過程,培養其基于會計工作全過程的出納崗位能力、會計核算能力、會計管理能力和會計的基本技能。
第二,教學改革預期效果。根據會計工作流程進行崗位設置和實訓開發后,教學設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充分實現學生的自主實訓。教學的組織形式多樣化,主要采取角色扮演法、實際操作法等教學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和“協同工作”以及角色輪換等方式進行綜合實訓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縮短學生進入社會后的適應期,更快地達到崗位要求的綜合實訓目的。
參考文獻
[1]高慶、沈發治、秦建華.工作過程導向模式下對高職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8(4)
[2]程堅.高職會計專業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探討[J].會計之友(中旬刊),2009(1)
[3]陳媛.《會計基礎實訓》課程改革初探——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