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在校的高職院校學生主要以獨生子女為主,他們從小備受父母寵愛,但由于特殊的成長環境,往往造成人際關系不和、責任感缺失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其自身的發展,也給高職院校的教學和管理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本文主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院校 獨生子女 人際關系 責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062-02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現行教育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如何做好高等職業教育,不僅對學生個人有著深遠的影響,對社會、國家也有著極為長遠的影響。鑒于此,筆者對當下以獨生子女為學生主體的高職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做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先天遺傳基因通過與外界環境的交互作用,最終形成了一個人的人格特質以及特有的行為模式。當下高職院校中的學生獨生子女占絕大多數,這種特殊的學生構成,形成了當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活動中先前并不常見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生交際能力普遍較差,責任感缺失等問題。上述問題主要是獨生子女群體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環境以及特殊的社會背景,缺少必要的引導和磨煉,最終形成其特殊的價值觀念以及人格特征。因此在當下的高職院校教學和管理中,我們需要究其根源,然后對癥下藥,提升獨生子女學生的素質,保障教學管理活動的高效有序進行。
一 人際關系問題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批判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錯誤理解,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表明,作為社會性的人,其社會關系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意義。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能夠向個體提供社會心理支持,而且可以增加個體接受的信息量,幫助個體消除寂寞、排解不良情緒等。因此,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活動應該對學生人際關系能力方面的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
1.造成獨生子女學生人際關系不良的主要原因
第一,家庭環境影響,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獨生子女由于沒有兄弟姐妹,甚至缺少同齡玩伴,致使獨生子女的父母以及其他長輩對家里唯一的孩子加倍寵愛,事事順著孩子的心意。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孩子往往由于過于“順心”,很少經歷否定和必要的磨礪,漸漸失去了對自我意愿進行壓抑和控制的意識和能力,最終變得自私自利。當遇到事情時,他們往往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和意愿,無視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同時他們還缺乏與人協作的能力,與人相處時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和尊重,面對他人的批評時難以虛心接受,總認為自己是對的,等等。
第二,人際圈具有特殊性,缺少應對相對復雜人際的能力。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的來源主要有高中、三年制中專、五年制大專,這三種學生在之前的學校所受的教育有所不同。這種生源差異,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從一開始便在知識儲備、生活習慣、生活經驗上形成差距,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斷層”。在校的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心智上還處于未成熟階段,大都受生活經驗不足、社會閱歷較淺的局限,所以在處理與舍友、同學等人際關系時,往往流于表層,容易因一些瑣碎的小事引發矛盾。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中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學生中,由于獨生子女往往擁有過強的自尊心,而又缺乏同理心和合作意識,加上先前的教育程度以及教育環境之間的差異,使得這樣一群孩子生活在一起,人際關系難免出現問題。這些問題如若在學校內未給予一定的引導和教育,這種人際困境將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產生影響。
2.針對獨生子女學生人際關系不良問題的應對策略
第一,學校應該對學生開展同理心相關教育,讓自我意識強烈的獨生子女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從換位思考中理解和寬容他人,進而逐步削弱獨生子女心中“只有自我,全無他人”的意識。
第二,學校應該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以逐步矯正獨生子女認為他人應該對自己好、順從自己的意愿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觀念,讓他們學會對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心懷謝意。
第三,學校應該開展尊重他人的教育。部分獨生子女身上的“公主病”“少爺病”,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顧及他人的感受,對其人際關系影響較大。即便他們主觀上并無不尊重他人的意愿,但是客觀上造成了對他人的不尊重,因此也就很難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以上三點應當在理論教育的基礎上,盡可能提供真實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體驗感受,可以通過提供社會實踐活動、情景劇表演、觀看相應題材的影視劇等方式實現人與人之間的良性互動。
二 責任感問題
責任感是指個人對自己、他人,家庭、集體、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意識以及與之相應的行為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目前以獨生子女為主體的高職院校學生,責任感缺失現象較為普遍,對此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中應予以相應教育。
1.造成獨生子女責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一,父母等主要撫養人教育方式的影響。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他們從小備受家人的恩寵,幾乎從不分擔家里的事務。在他們看來,家務事都是父母的事情與自己無關,父母的這種過度溺愛和呵護,使孩子失去了理解和體會責任與義務的外在環境和鍛煉的機會。
第二,家庭客觀環境的影響。獨生子女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特殊家庭環境,即沒有兄弟姐妹,這樣一來既沒有哥哥姐姐可以作為學習模仿的榜樣,也沒有需要自己承擔責任去照顧的弟弟妹妹,他們大多時候是被包圍在成人的縱容與呵護中,很少有機會遇到需要自己去承擔責任的場景。
第三,社會環境的影響。從大的社會環境而言,獨生子女們生活在社會轉型期,中西方文化碰撞沖突、文明交融、思想激蕩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態勢,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本土文化與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織,對原有的價值體系帶來極大的沖擊,個人主義思想在獨生子女中蔓延,在追求個人享樂的同時,他們對家庭、班集體、社會、國家等的責任意識逐漸淡薄。
2.針對獨生子女責任感缺失問題的基本策略
第一,學校應該積極創造有助于責任教育的環境。(1)學校老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學校的老師及管理者應該對學生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為學生樹立榜樣。(2)學校應定期組織有關責任心教育的相關活動,讓學生始終保持對責任心的敏感度,在活動中逐漸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第二,家庭、學校和社會相互配合,共同承擔獨生子女的責任教育。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對于責任感教育也是同樣需要三者的密切配合。學校應與學生家長保持一定的聯系,讓家庭輔助學校的教育管理。學校應適當引導學生家長的教育觀念,突出學生良好思維習慣、責任心的培養。讓學生多參與家庭事務的解決,從日常生活的瑣事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 結束語
高職院校在教學管理活動中,應針對獨生子女的人際關系不良問題和責任感缺失問題,從學生個人到家庭再到整個社會層面,予以理論指引教育并盡可能創造相應的真實的情景條件,努力“使大學生能夠全面認識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不但要學會學習,更要學會做人”。通過高職院校老師們的努力落實素質教育,讓高職院校學生最終能夠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材。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