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語教學中,教師往往面對不同的對象實施教授。現今的日語學習主要為業余興趣、工作需要和大學生學習。在培訓中心、日企和大學教授日語,顯然應當選擇不同的方法。本文以不同日語教學場合、受眾為研究對象展開討論,旨在研究其中的不同與相似之處,以促進教學上的進步。
【關鍵詞】日語 教育方法 教育對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086-01
一 培訓中心日語教學,高成本、對象少
在學生階段,筆者便開始進入一些日語培訓機構做了基礎日語培訓。當時對于“教育”的理解,無非是將自己已了解的一些語音、語法現象介紹給學生而已,這種形式是通過“一張桌子,兩三張嘴巴”來完成的。也就是說,一個教師加一兩名學生,邊說邊練。可以說從教與學人員的比例來看,這種形式已經達到了最佳狀態,也正是這種形式帶來了“速成、高效”的效果。學生單獨面對教師,聽發音更清晰,提問題更直接,這也是最明顯的優點。但這種高成本教育,并不可能作為廣泛教育的一般形式,因此從形式上說是不可能普遍化的,而作為教師本身來講,直面學生,零距離接觸,既是方便,也是挑戰。
二 日企日語培訓,強調與工作的吻合度
從學生成為職員后,我開始了日企日語培訓工作。日企員工,雖然受教育的層次、基礎、專業各不相同,但工作后學習日語有共性。他們目標定位明確,以工作交流為目的,因此,在上課時,設定實用的、與工作相關的內容顯得尤為重要。減少工作中的語言障礙是促使他們學習日語的動力,而且由于較好的日語學習和運用的環境,這些學生的進步速度較快。在課堂上,一般不需要調動學習積極性,但是,并非此種日語教育難度就會降低,因為學生中相當一部分為技術工人,學習的經歷少,從而造成他們上課習慣較差,對于基礎性詞義、句意、句法的教學推進慢。融合基礎知識于工作情境日語是解決這一問題比較有用的方法。身處同一工作單位,對學員們工作情境的把握成為教師的必備素質。以技術工種員工的視角,制訂學習進度,把握學習內容,在課堂上多引入有關生產日語的解釋、解決實際問題等手段,不光可以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還可以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弱化“日語教師”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學生中,往往是生產中很有能力的技術人員,也不乏一些部門的生產領導,就生產方面向他們請教,適當“示弱”,減少“被排斥”也是接近學生的重要方法。我認為,在工廠中,對自己的同事進行日語培訓,與其說是一種教育,不如說是一種交流,在交流中推廣了日語的知識,減少了工作中的障礙,也提升了自己對于日語某專業場合的特殊用法的積累,將“知識”轉化為“工具”對于日語專業學習研究者來說也是值得討論的課題。
三 大學日語教學,要求學術與實用的融合
大學的日語教育,是一種既強調專業性又強調實用性的綜合性過程。就日語專業而言,學生從進入日語學習之時,由于“大學生”這一身份,似乎立刻被定性為走學術研究的道路。由于中國學生從中小學開始便接觸英語學習,到大學階段學習的日語向來被冠以“小語種”的頭銜,因此,絕大部分日語專業的學生是由零基礎的起點來開始學習的,同時,由于學制限定,他們從“零”到專業化的轉化時間很短,比起十來年的英語學習生涯,可謂是少得可憐。
第一,起步緩,很重要。雖然,大學生學習基礎和習慣好,但由于入學前從未接觸過日語,他們也必須從一名門外漢開始。人們對于新事物的接受,由于陌生往往會找不到頭緒,尤其是對于學習經歷較好的大學生來說,如果開始速度過快,內容過多,會使一部分人懷疑自我,如果這種情緒無法排解,也會使他們產生厭學甚至抵觸情緒,這將對教學產生較大影響。
第二,從基礎中來,到實用中去。如今的大學生,本科階段的學習結束后,選擇方向很多。有些學生選擇繼續研究學術性知識,而更多的是直接參加工作。這一部分學生,不光要求自己了解日語語言規律,而且在日常工作中能夠使用、交流,解決問題成為必須。其實,日語語言學習與使用是無法分割的。離開使用談外語研究會變得空洞,而只強調簡單聽說,又背離了大學生學習的學術性要求。
第三,以日語為工具,培養學生研究日本文化、日語的興趣。作為本科學習的內容之一,通過日語學習研究相關語言規律以及日本文化也很重要。掌握日語,對于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學生有了日語基礎,教師有責任推動其對日本相關文化的認識。在課堂上引入課題,選擇性地推薦參考書目,通過各種影視資料的介紹都是推介日本文化、引領學生研究的好方法。
日語教學過程,因對象不同,所采取的方法也應隨之調整,雖然基本內容一致,但是接受者的學習目的成為日語教師們選擇教學方法的出發點。
經歷不同教學環境,了解各種背景的學生,是一種十分寶貴的信息資源,也是研究日語教育的重要依據。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