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現代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要求,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構建新形勢下的現代課堂。因此,我們應該看到教師角色轉型的迫切性,主動尋求變化適應發展。
一 傳統語文教師的角色
1.知識的灌輸者角色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按事先制定好的策略實施教學活動,以完成知識教學任務為最終目標,這種方式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個性差異,語文教師扮演的是“決策者”的角色,培養出來的學生是“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缺少個性和靈氣。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教學模式。例如,一位語文老師在教授杜甫的《春望》這首古詩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環節。
師:同學們覺得這首古詩中最精彩的一句是什么?
生:我覺得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因為……
師:你的答案是錯的。標準答案應該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同學們把這句的好處記下來,記在頭腦里。
很顯然,這位老師只是機械化地照搬“標準答案”,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感受,更談不上對古詩文的欣賞、品味,變成了枯燥無味的死記硬背。在這里,這位老師扮演的僅僅是知識的灌輸者角色。
2.課程教材的執行者角色
傳統的教學中,教學和課程彼此分離,語文教師只是被動的語文課程實施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對教學大綱理解、領會不深入,課堂教學功能單一,教師缺乏課程的研究開發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教師不能發揮,不能顛覆,不能創造,只是一味地“照搬執行”。教師對課文的解讀往往就是教參對課文的解讀,而且教參的解讀是唯一的、不容挑戰的。長此以往,教師喪失課程的意識。
3.絕對權威的管理者角色
在傳統的教師角色中,強調教師的權威地位。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是正確的,不容置疑的,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是學生學習的課堂的“管理者”、過程的“控制者”和效果的“檢驗者”。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先預設好學生具體的學習內容以及課堂的教學流程及其走向,然后按照預定的方案分層次、有步驟地組織教學。久而久之,只能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地位,無法實現自我學習和自主學習。
二 新課程形勢下語文教師角色轉化的現實意義
教師角色的轉變,改變了傳統師道尊嚴的觀念,學生能夠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徹底消除了學生以往的心理障礙,能夠逐步落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做學習的主人。新的語文課堂中,不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和諧師生關系的一種體現,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是和諧課堂的主旋律。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暢所欲言、充分探討、踴躍發言。把課堂真正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探究,親身感悟、體驗的地方,而不要把課堂視為欣賞教師講演、被動聽和接受結論的場所。這樣的課堂才是新課程改革中所倡導和提倡的。
三 現代課堂下語文教師新角色的內容
1.做新課堂的配角
語文課程的實施是教師和學生探索、交流的過程,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承認學生才是課堂上的主角,自己則是配角。把讀書思考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宰課堂。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如能令學生于課上之時主動求知、主動練習,不能徒坐聽教師講話,即為改進教學之道。”
同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不要代替學生思考,要讓學生與教材交流,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
一位教師在教學《狐假虎威》時,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其中有一位學生問:“老師,我能不用課文中的原話嗎?”老師和藹地問:“為什么呢?”“因為書中的原話我背不下來,如果拿書表演又不太好。”學生說出了原因。“你的意見很好,用自己的話來表演吧。”老師高興地撫摸了一下學生的頭,果然學生表演得很出色。
之所以這位老師做得十分出色,是因為他并沒有以教材為唯一標準,而是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獨特的創造性,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做學習的小主人,勇于創新。
教師應該充分引導學生,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讓學生意識到要做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圍繞老師的思路進行,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2.做新課程的主角
教師要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要從事一些與自己教學有關的科學研究,要不斷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評價,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進方案。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活動應是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教師要開拓語文教學空間,打破固有的課堂教學模式,用自己的個性去組織教學和進行課堂教學的再創造。
隨著語文教學的不斷發展,語文教師對自己的角色應該不斷有新的認識、新的思考、新的探索。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為了構建和諧的現代課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有轉換角色,才能找到自我實現的自信,才能全面實施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教育新理念,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生動、活潑、快樂的學習,才能真正構建師生和諧、輕松快樂的新課堂!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