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方法總結:一是情動之時,隨手記錄快樂;二是精彩之處,仿寫也快樂;三是空白之處,體會創造之樂。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練筆 語文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125-01
課堂練筆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采取多種形式,指導學生隨機做小片段、小段落等文字練習。首先,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課文的理解,抒情表意,幫助學生“手腦并用,聽說讀寫并舉”,提升語文能力;其次,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學生對寫作的興趣與能力并為之奠基。
一 情動之時,隨手記錄快樂
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交流,閱讀過程中出現情感的碰撞是讀者深入文本的重要表現之一。此時,閱讀者應及時抓住情感的觸發點,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既是情感表達的快樂與閱讀快樂的良好結合,也是對自我閱讀過程與軌跡的一種必要記錄與備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在對那些文質兼美的優秀課文學習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中表達的多種感情,激發學生表達自己澎湃感情的欲望,進而引導學生記錄自己的所學、所想、所感。
以《酸的和甜的》一文為例,“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不僅僅是狐貍的笑話而有心理學的根據,即狐貍以精神勝利法來獲得自我安慰。對這一點,不僅僅如文末所言,“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二年級小學生也多數不明白,雖有小猴子親自嘗試,對多數學生來說仍是似懂非懂。這種情況下,為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單元教學主旨:“怎樣看問題、想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與情感必然會被激發。這個過程中,學生適時記錄所思所想即會在無形中演變為一種課堂小練筆,有助于學生鞏固與提升語文的學習情感。
二 精彩之處,仿寫也快樂
雖然今天的社會提倡創新,一味模仿并沒有出路,但學習與創造之初,模仿是一種不錯的方法與途徑,“就像說話是從模仿開始的一樣,作文也是從仿寫開始的”(葉圣陶語);進而才會有自己的獨創,“所謂獨創的能力,就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模仿”(伏爾泰語)。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習作教學)中,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夠進行讀寫結合的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就課文的精彩之處進行仿寫練習,既會使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得到適當的拓展,也會在非明確的習作練習中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幫助學生體驗“寫”的快樂。
例如,學習《秋天的雨》一文中,在引導學生從感覺、顏色、味道、動物的生活習性等方面感受秋雨中大地萬物多姿多彩的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回味剛剛過去的夏天或春天的雨是什么樣子的。例如,文章第一段有句“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那么,夏天(春天)的雨呢?有學生說,“夏天的雨,也是一把鑰匙。它脾氣不好,一點也不溫柔,往往你還沒來得及準備和躲閃,它忽地一下子就來了,把涼爽的大門打開了。”把這樣的話寫下來,雖口語色彩濃重,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模仿,兼具創造精神——不是完全的、照抄照搬式的模仿。這種小練筆,把說與寫很好地結合起來,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修養、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效果極佳。
三 空白之處,體會創造之樂
就像書畫家在書畫藝術創作中有意留白、為欣賞者留有想象的空間、更好地體會作品的藝術之美一樣,好的文章也會在文章中有意地留下一些空白,力圖以“此處無聲勝有聲”之境,為讀者發揮想象、充分體會文章之美提供便捷之徑。而在人教版小學語文的教材中,這樣的文章有很多。例如《清澈的湖水》一文,文中“小潔”游湖過程中始終“緊緊地攥著面包紙”,直到文章最后才說“她眼睛一亮,飛快地向前跑去”,并以此作為文章的結尾;這里,文章并沒有描寫到她是如何扔掉面包紙的,過程如何,細節怎樣,這就為學生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此時,如果教師抓住這一點,啟發學生想象,并書寫下來,就會幫助學生很好地體會小潔的美好心靈,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寫作練習。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課堂練筆的課文選擇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要通過對課文內容的學習向學生的生活實踐延伸,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結合文本感受生活,進而豐富文本內容,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促使學生在創造中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
當然,課堂小練筆采取的形式,并不僅限于此。結合教學實際,其他如概括、評議、拓展、轉換等均可。無論是什么樣的形式,課堂小練筆的進行都是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豐富,會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對語言文字的運用達成水乳交融之態。因此,教師要以一顆慧心,使學生因“心動”而至“筆動”,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達成教育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毛曉紅.小練筆給語文課錦上添花[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13(1):82~84
[2]王春燕.讓“小練筆”走進語文課堂[J].考試周刊,2012(41):46
[3]盧海清.讓練筆之花永綻美麗——談小練筆在語文課堂上的運用[J].小學教學參考(語文),2011(6):4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