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憲老師主張要讓孩子享受“好吃而有營養的數學”,這是很有必要的。縱觀兒童數學學習的現實,相當多的孩子幾乎感受不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在他們的眼里,數學是繁雜的計算、單調的公式、枯燥解題的綜合體,做不完的題、考不完的試。究其原因,是教師在教學中習慣于把數學硬生生地“塞”給孩子,導致孩子不僅無法品嘗到數學內在的“疑”“趣”之美味,還產生了“數學恐懼癥”,對數學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其實,數學知識的理解、數學思維的提升、數學思想的感悟,無不是生疑、釋疑的體現,這“疑”指向“智慧”。學習的需要、數學的吸引、內生的快樂,當是趣意的領略,這“趣”指向“愉悅”。充滿智慧的高效課堂,一定是疑與趣立體交融,相得益彰的課堂。構建疑趣課堂,不僅有助于孩子的數學學習,更能讓數學學習過程成為孩子的一種享受。
一 開放先學,讓數學預設凸顯“疑”“趣”
新課程理念下的高效學習,是在學生已有基礎上的教學,提倡“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因此,通常在課堂學習之前,都會讓學生根據先學單的引導進行先學,學生明確學習內容后,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知導引,獨立回顧與所學內容相關的知識、生活、思維經驗,并能提出自己學習中的困惑,發現問題,為新知學習中的課堂交流做好準備。這樣的先學,催生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使學生在實現自我需要的過程中,激發智慧,體驗快樂。在先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對于生趣激疑、保持課堂教學的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如教學“比的意義”時,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生活問題:“你能舉個例子說明在生活中你遇到過的比嗎?”學生舉出的例子十分豐富,有的說:籃球比賽中,兩個隊是75比73;有的說:買東西時要貨比三家;有的說:競選班委時,用投票的方式,比比誰的得票數多;有的說:在洗衣液瓶子上發現了比等。來自生活中的“比”比比皆是,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們提出探討交流的問題:這么多的比,是否就是我們數學上要研究的比呢?數學上的“比”跟生活中的比有何不同?通過研究,學生們明白了,數學上的“比”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相除關系,而比賽中的比表示的是相差關系。這樣的學習,學生印象深刻,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了擴充與完善。
先學過程,既具有復習、鞏固、應用功能,還使學生的問題意識更加濃厚,數學視野更加開闊,從生疑到釋疑,從生趣到得趣,使學生在矛盾和困惑的沖突中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學的過程便充滿了快樂,充滿了積極主動的學習力量。
二 整體構建,讓數學課堂充盈“疑”“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數學學科系統性強,體系嚴密,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是舊知的延伸和發展。因此,教學中,基于知識生長點產生疑問是極其自然而必須的,在教學中,如何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疑問的解決既水到渠成,又趣意盎然,需要教師靈活處理、不斷創新。
如教學“認識分數”時,如何讓學生對分數的來龍去脈了然于胸,在知識整體中習得分數,對于學生認識分數益處無窮。教學中,復習了自然數,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是不是生活中所有表示物體的數量都能用整數來表示?如果不能怎么辦?在分割蘋果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把1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時,雖然可以用式子“1÷2”來表示,但結果卻不能用整數表示。于是,交流得出,“半個”“1的一半”需要用二分之一來表示,由于學生悟出“1÷2”的商是均分成兩份中的一份,還悟到原來分數就是分出來的數。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是學生的舊知,且在此處的教材中并沒有出現,但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把除法與分數的關系、整數與分數的關系進行了溝通,分數的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了起來,原本枯燥的知識,在精心的整體建構中,通過學生能理解的方式和載體而變得生動有趣。
三 體驗成功,讓數學學習充實“疑”“趣”
數學學科最大的魅力在于可以讓深入其中者得以體會數學的美妙、奇趣,可以讓學生個性與智慧得到張揚,可以讓鐘情于數學者終能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感、成就感,而一個個小的成功,一次次匯聚正能量的交流分享,能激發學生向更大的成功邁進,讓學生愿意學數學、喜歡玩數學,長此以往,學生便會迷戀上數學,而這不正是每個教育者喜聞樂見的嗎?
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學生普遍把書本提供的紙剪下來,再折成長方體或正方體,但有一個學生用透明膠帶固定吸管做成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框架。當展示到他的作品時,有學生認為他做的不是老師要求的圖形。我引導學生思考:這個到底是不是長方體呢?學生們經過交流,得出結論,雖然沒有面只有棱,但它也是長方體。這個形象的長方體框架模型能直觀地體現出長方體的棱長,我順勢要這個框架拆開,引導學生分別按“長、寬、高”拆解開并分組,既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又形象直觀地理解了“長方體棱長和=(長+寬+高)×4”的道理,為后續學習積累了感性的經驗。
古人云:“學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又能在解決問題中獲得成功,并能帶著新問題走出課堂,學生的學習就能獨辟蹊徑,促思益智。
總之,“疑”“趣”的數學教學,是一個疑中有趣、趣中生疑、由疑而思、由思得趣的、充滿生命活力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因疑而思、思疑并進的、體驗趣意、釋放趣意的過程,對于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