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活化德育的主要對象是廣大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他們,內心逐漸從不成熟向成熟階段發展,在這一特殊時期下,他們的德育心理會出現較大的“動蕩”。所以,開展初中生活化德育,綻放德育教學的魅力才能提升德育效果,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
【關鍵詞】初中 德育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160-01
開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學生素養的提高,而生活本身就是德育的主要途徑,同時也滿足了學生主體意識提高的要求。在開展初中德育教育過程中,生活與德育脫離是當前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隨著教育教學的發展,生活化德育是必然的選擇,只有將德育與生活相互銜接,強調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夯實德育基礎。
一 開展初中德育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1.德育內容要從學生思想實際出發
在選擇德育內容時,應考慮初中生處于青少年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能滿足其心理,貼合實際情況,堅決抵制運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的行為,審視他們的思想。隨著社會步入信息時代,也必定會迎來前所未有的多層次、多方面的變革。在面對魚龍混雜的復雜的社會環境,初中德育教育就應該堅持正面教育,通過社會上的先進事跡、新鮮的事物、光輝的人物來影響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在看待問題上懂得一分為二,引導他們對社會上的行賄受賄、貪污等消極現象有正確的認識與看法。另外,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同時也要深入了解學生特殊的思想,只有根據不同的思想現狀,才能夠找準德育結合點,以提高初中德育教學的實效性。
2.德育方法要具備創新性
德育不是簡單的轉移或傳遞道德知識與技能,而是讓學生主動地去構建德性。開展初中生活化德育,應考慮到前中后三個環節。在課堂教學之前,要懂得站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上,走進學生的個人生活,懂得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課堂教學之中,要將學生的生活作為基礎,通過活動來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和體驗;在課堂教學之后,可以安排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創新社會公德意識。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對德育有一個系統化的認識,進而認識到初中德育的魅力所在。
二 為初中學生締造情感陶冶生活的情境
1.社會德育情境
第一,打造學生服務陣地。為學生打造服務陣地,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同時,也是學生主人翁意識的集中表現。(1)組織街道團組織力量,做好組織管理,為學生提供一個體育、娛樂、教育、維權的中心,確保中心能夠成為提供學生服務的主要陣地,并且爭取在每一個街道都能建立一個服務性陣地;(2)建立社區學生服務中心機制和體制的建設力度,探索籌資渠道、經營途徑。每一個中心都應具備固定的設施與場所,能做到權責分明、責任到人,確保社區能真正地做好學生的社會德育教育和服務工作。
第二,締造良好的文化環境。為學生締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離不開教育部門的合作。所以:(1)相關部門要做好娛樂場所的管理,堅決抵制各種垃圾文化、各類黃色書刊的發布,做好初中學校周邊文化設施與文化環境的快速整治,開展大型的掃黃打非,對初中學生的各種犯罪行為要嚴厲打擊,對于有犯罪傾向的要予以解決,維護學生的合法利益;(2)開展維權服務、法律咨詢服務以及心理咨詢服務,以此來提高初中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和自我教育,確保每一位初中學生都能夠健康成長。
2.學校德育情境
從相關的學校數據統計來看,部分學校的德育情境只是針對某一個方面,但是真正能將開放式的德育教育建立起來的學校卻沒有。想要保證德育教育各個渠道暢通無阻,就必須將生活化德育教育致力于開放的環境之中,這也是社會走向開放性的必然結果,所以,學校就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1)組織初中學生參加各類型的社會性活動,如清潔活動、孝順活動、禮貌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迎接挑戰、接受教育。同時,也可以提倡初中學生多參加志愿者服務活動,為老弱病殘獻出一份關愛,讓初中學生樹立為他人服務意識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實際行動來踐行社會服務活動,從而強化學生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努力的學習正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2)學校應合理地借鑒與吸收他校的校園文化,同本校的校園文化相互融合,從而建立滿足本校發展的特有風格文化。很多學校在建設校園文化的時候,出現最多的是“創新”“積極”“進取”“拼搏”等,但是卻沒有真正地認識到德育,缺少德育應有的功能,使學校自身獨有的風格難以形成,導致在文化建設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所以,學校就應懂得站在本校的風格之上,兼顧學校的優良傳統和現實發展,細致地挖掘學校文化因素,不斷積累,為學生打造出德育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
三 結束語
初中德育教育離不開生活化,離不開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有將初中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德育教育相互聯系,才能讓學生在生活體驗中感受德育魅力,從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有道德地生活。
參考文獻
[1]趙清淼.注重學生的“德育”[J].學周刊,2011(9):56~57
[2]宋建光.中學以人為本德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