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工子弟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如在高中這一特殊時段不加以正確的引領與指導,最終極可能會使這一特殊群體在人生關鍵點走向犯罪的道路,從而會帶給社會許多不穩定因素,破壞和諧社會的建立。因此幫助農民工子弟加強心理訓練,克服自卑心理,營造積極健康的生活,使原本邊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正確的回歸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高中農民工子弟 心理健康教育 正向回歸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6-0161-01
農民工子弟由于父母長期在外務工,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都受到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尤其個人的道德價值取向發生了扭曲從而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客觀的各種壁壘已把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向了邊緣化。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領與指導,最終極可能在高中階段這個走向社會的人生關鍵點走向犯罪的道路,從而帶給社會許多不穩定因素,破壞和諧社會的建立。高中農民工子弟心理健康教育邊緣化的正向回歸對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 以認知為中心,對高中階段的農民工子弟實施宣導策略,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心理輔導的需要
1.建立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信息檔案,進行跟蹤教育
我們首先對本校高中農民工子弟深入調查,獲取高中農民工子弟及監護人的具體信息,建立高中農民工子弟信息檔案并注明類型,指定由各班主任負責管理。要求班主任對此高中段農民工子弟進行跟蹤教育,尤其對難管的高中農民工子弟進行全方位的跟蹤和教育。其目的主要是要保持高中農民工子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培養其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2.進行問卷與心理測驗,引導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自建心理檔案
第一,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心理資料的收集意義重大,建立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心理檔案可以了解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群體心理與行為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幫助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正確認識自己、監控自我完善過程;也能為學校心理輔導研究和教育科學研究收集信息,為有效開展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心理教育提供前期服務。
第二,為了能深入了解,我們采用了引導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自建心理檔案的方式,對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進行備案,并對其問卷和心理測驗的結果進行整理保存,這樣一份心理檔案就初步建成了。
3.以江蘇省灌云縣第一中學的“溫馨小屋”為載體,讓高中農民工子弟了解心理知識
“溫馨小屋”是江蘇省灌云縣第一中學對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進行心理輔導的主陣地,“溫馨小屋”主要分為以下欄目:新聞和消息、心理知識卡片、學習策略、關注生活、家長欄目、心理健康指南、情緒熱線等。我們不定期地開設心理和生理講座,幫農民工子弟們掃除成長期的煩惱。
4.開設“走近心理”系列講座、感恩教育講座等
江蘇省灌云縣第一中學經常對高中農民工子弟開展一系列相關的教育活動,如《高中農民工子弟的教育是不可推卸的歷史重任》的教師講座等,另外通過感恩講座來推進對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 以情感為中心,對高中農民工子弟實施輔導策略,引發他們主動參與心理輔導的情感體驗
1.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讓高中農民工子弟親身體驗
由班主任為主導,結合專兼職心理輔導老師,共同開設輔導活動課,活動課以高中農民工子弟為主體,通過他們的互動,經驗分享、價值澄清、自我探索最終得到自主發展。其目的主要是引導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思考自我,通過內省和他人評價來認識自我。
2.開展個別心理咨詢并設立心理信箱,使高中農民工子弟得到合適的輔導
通過“溫馨信箱”能讓高中農民工子弟敞開心扉向老師傾訴內心感受,以便我們做好輔導跟蹤調查工作。據各個班級統計數據顯示,85%以上被教育對象思想道德的偏差越來越小,使原本邊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正確的回歸,從而走上積極的人生道路。
三 以行為為中心,對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實施指導策略,開發他們主動參與心理輔導的潛能
1.“我的未來不是夢”,彭成老師的感恩教育活動
2008年,江蘇省灌云縣第一中學正式與彭成感恩教育團隊結盟,成為彭成感恩教育實驗學校,為江蘇省灌云縣第一中學高中段農民工子弟提供了數次受益無窮的感恩教育。通過這樣的活動使高中農民工子弟和遠在他鄉的父母心系在了一起,思想得到了洗禮和提升。借此活動抓好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使家長及他們的子弟都積極地面對人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靈。
2.組織部分高中農民工子弟外出郊游
通過組織民工子弟們體驗生活,感受大自然,培養積極的思想,從而影響他們的人生。據調查顯示,通過我們的這些活動,68%以上的高中農民工子弟思想積極,學習目的明確,學習動力足,習慣好。課堂上能做到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課后能認真完成作業,學業成績大幅提高。另外許多高中階段農民工子弟參加縣、市的各科有關的競賽及運動會,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通過指導,高中階段的農民工子弟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學會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交往中遇到的問題,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種困難與挫折,營造積極健康的生活,使原本邊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正確的回歸,走上了積極的人生道路。我們堅信隨著以“民生為主”新時代的到來,相信作為弱勢群體的高中農民工子弟面臨的心理健康教育邊緣化問題將來定會得到妥善的解決。
〔責任編輯:林勁〕